吉利与戴姆勒合资公司落地 三度合作谁将受益?
腾讯汽车 2020-01-13 08:00 阅读量:21660

1月8日,吉利在与戴姆勒的战略合作清单上,再添一笔。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4亿元人民币,双方将各出资27亿元人民币,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主要以smart品牌出资的形式获取相应股份。成立的合资公司“智马达”正式成立,该公司将负责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Smart品牌。

这是9个月前双方官宣的“落地行动“。预告从不展期,落地从不拖延。在大型合资项目频频跳票为常态的今天,54亿元的电动车合资项目,从申请到监管部门批准,只花了几个月就达成,吉利展示了高效的项目推进能力。

吉利的“理想国”

过去11年的历史表明,吉利是战略投资高手,而非财务投资高手。时至今日,吉利收购沃尔沃,仍是国内汽车圈首屈一指的成功收购案例,可以上商学院教材的那种。吉利战略投资偏好是深入到骨髓里面的。收购宝腾、莲花、锰铜,又成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均是出于战略考量,而非炒股赚钱。有人称,吉利收购戴姆勒是亏本买卖。综合买入成本约为84美元,而截止2020年1月7日,戴姆勒股价由于排放门的影响,已经跌至54.6美元。如果没有对冲手段,吉利这笔投资的浮亏达到35%。

实际上吉利有对冲手段。吉利将手中9.69%的戴姆勒股票,全数向投行摩根做了抵押贷款,然后同时向后者买入看跌期权作为对冲。吉利付出的是贷款利息,但隔绝了20%以上的财务风险。而当年中石化的油价对赌协议,就是因为没有同时做对冲保护而吃了大亏。民企吉利在资本运作方面,比当年的国企要成熟得多。这也是因为它雇佣了熟悉国际金融规则投行来操盘。

吉利的理想仅仅是投资不亏吗?李书福的理想多年前已被人嘲笑过了:中国的汽车走遍世界。现在来看,距离这个理想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李书福收购戴姆勒股份,再度引来嘲笑。奔驰汽车已经遍布全球,吉利成了奔驰大股东,那不就等于吉利走遍全球吗?帐当然不能这么算。别说只是收购了不到10%的戴姆勒股权,就算全资收购的沃尔沃,李书福也不厌其烦地强调,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是吉利。两者虽有技术合作,但品牌是独立运营的。中国汽车已经实现的“做大”靠自己,尚未实现的“做强”,更要靠自己。

唯一选择

这就回到了投资的初衷,李书福或者吉利,明知道不能如同沃尔沃那样全资收购,为什么还要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多地收购戴姆勒股权?戴姆勒的品牌价值、运营经验和产品力、体系力量、研发技术底蕴,拿出哪一样来,都有业内靠前的价值。与其做尽可能多的战略合作,会有战略收益。但具体是什么样的收益,取决于双方的互动。蔡澈治下的戴姆勒,对吉利的举动一开始是有疑虑的,给出的前后回应也有矛盾之处。但康松林接任后,态度趋于明朗化,那就是不回避与吉利的合作,但要考虑到已经存在的两个中国伙伴的利益。

戴姆勒与北汽拥有合资企业北奔,与比亚迪则由腾势。腾势因为没有注入戴姆勒品牌,电动车项目又启动太早,至今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既然要规避这两者,戴姆勒能拿出什么?拿Smart业务与吉利合资,是戴姆勒、北汽、吉利、比亚迪各方规避利益冲突的唯一选择。

完整战略意图

Smart品牌,在戴姆勒产品矩阵中处境尴尬,长期亏损,市场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当年的沃尔沃何尝不是?吉利善于运营收购来的、财务状况不佳的品牌,令其重焕光彩,是拿手好戏。吉利当前的产品阵营中,对A00级微型车领域的布局是空白,匡论电动车。Smart填补了这一缺憾。

相对燃油车,A00级电动车的市场表现显然更胜一筹,2018年A00级电动车全球销量为37.5万辆,占市场近一半。在中国市场以外,Smart的市场潜力尚未爆发。双方分工来看,设计仍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吉利研发部门则负责工程开发,然后在吉利宁波工厂生产。双方期待各自优势契合,促进Smart释放潜能。

无独有偶,宝马和长城的光束项目,也在一个月前落地,Smart电动车项目,是对“光束”的强有力回应。戴姆勒与宝马的全球竞争,在A级以下电动车业务上,在各自中国伙伴的加持下,进一步延续。

对吉利而言,眼前的好处是实实在的。吉利弥补了产品缺口,吸收整合戴姆勒在电动化的技术和经验,对自身电动化战略形成助力。

戴姆勒则第一次拥有令Smart重回财务健康轨道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双方第三个合作项目了。

2019年9月,双方共同投资全球城市空中出行品牌Volocopter,探索新技术的可能性。2018年10月,双方宣布在中国成立高端专车出行合资公司,目前该高端出行品牌“耀出行”已上线运行。该公司初期车型包括奔驰S级、E级车、V级豪华多功能车、迈巴赫轿车,未来也将使用吉利集团旗下高端纯电动车型。现在,Smart电动车,也将被纳入共享出行的备选车型,承接合资公司初期的产品去向(戴姆勒旗下的共享汽车品牌CAR2GO,也正是采用的smart车型)。

将Smart电动车业务与双方更早合作的出行业务,乃至吉利自己投资的出行公司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战略拼图。吉利就像围棋高手,初期“重边角而虚中腹”,等到中盘阶段,才完整地展现战略意图。

从战略互疑到战略互信

双方的热络程度,和2018年初蔡澈冷冰冰的建议,形成鲜明对比。和吉利一直以来的热情不同,戴姆勒好像渐次发现了吉利的价值。和合资项目都处于“试水“阶段相比,双方的战略互信明显提升。这是吉利当前最大的战略收获,没有之一。

从吉利的收购行为模式来看,吉利更喜欢做中国的“大众”(品牌集邮者),而非中国戴姆勒。已经有人将宁波看做吉利打造中国“狼堡”的企图。理由是李书福将吉利研究院和smart全球总部都放在宁波。宁波的全球五大工程研发机构,俨然以这个城市为核心。

宁波是否能成为“狼堡”,还未可知。十几年拥有一个从未公开宣示但坚定不移的全球化战略目标,而且展示出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战略推进决心, 是吉利看上去“很可怕”的原因。

文/彭晃

编辑/李东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