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文学|程磊:相忘于食堂
阅读武汉 2020-01-12 13:00

“我看着你不在座位,咀嚼几口。菜太咸了,我想把它看淡一点,但我不会停下来。我感受到菜的伤心,让它在我肚子里流泪,它也许会好过一点。关于伤心,不知道是菜凉了,还是心凉了。”

上大学时食堂的某张桌子上刻着这样的小诗,传说是1994级师兄纪念1996级师姐而作,后面“跟帖”很多。本是一场纪念孔雀东南飞的爱情,结果“回复”的人都是在吐槽食堂。这也许是大家最感同身受的部分,有一人提及,全体歪楼。

有些东西是你吃过之后,才知道之前难吃的都不算难吃。我司写字楼的食堂真可算是黑暗料理界的精英齐聚一堂,每次在食堂吃饭,都会脑补这样的画面:有人吃一口,猛地一挺身子,掐住自己的喉咙,青筋浮现双眼通红,口水失禁并满地打滚。

这是一家总能做到高潮迭起,不断刷新下限的食堂,每吃一口都是一次冒险。冬瓜、萝卜、土豆这三种菜很难分清彼此;西红柿鸡蛋汤里放很多淀粉,黏稠挂碗;绿豆汤,绿豆与水的比例目测不高于1∶500;吃红烧茄子被鱼刺卡住其实不算什么,可当天的菜里并没有鱼这点真是令人费解;倘若吃到钢丝倒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至少他们还知道刷锅。

好像大部分盛菜师傅都极为擅长“抖肉”,我司食堂自然也不例外。打饭人获得肉的多少,取决于盛菜师傅手的抖动程度与菜之间的摩擦系数。会抖肉,应该是他们的KPI(关键绩效考核)考核标准之一。按照人本心理学来分析,每颠下来一点肉,就会带来一丝成就感,大脑中存在奖励回路,导致师傅们很愿意去这么做。

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界流传着衡量一个好企业的两个标准,其中之一为是否有让员工满足且低价的食堂,其效果在唐朝便得以验证。唐太宗“克定天下,方勤于治”,决定延长每天朝会的时间, 为了不让官员们饿着肚子上朝,朝廷给官员们提供一顿免费的工作餐,食堂就在金銮殿门口的沿廊。唐太宗后来又把这个政策推广到了各级地方政府,各地均欢呼万岁。

关于别人家的食堂,我倒是见得多了,真的是令人流连忘返。在这里工作的人,嘴上说着少吃少吃,身体却很诚实地胖了起来。

作为我国第九大菜系,食堂菜的显著特点是分布广、食客多、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大学食堂是集食堂菜之大成者,其品类之丰富、烹饪技法之魔幻,令人不得不赞叹他们在食材搭配上狂放不羁的想象力。

以我上的那所法律院校来说,一食堂6号窗口的嘴角常常伴有迷人自信微笑的盛菜师傅,非常擅长再加工,比如包子,有青椒土豆丝馅、黄瓜馅、西红柿鸡蛋馅、扬州炒饭馅、皮蛋馅等,都是中午没卖掉的菜做成了包子馅。这其实不算什么,迷叔的创举是,将中秋节没有卖出去的月饼,第二天做出了个新菜:炒月饼。

8号点心窗口擅长意外。比如隔壁宿舍的老张在一个豆沙包里吃出一粒奇怪的“瓜子”,他说有点类似风油精的冲味,直冲脑门。他“呸”的一口吐了出来,其实是一只黑色的、指甲大小的、已被一嗑两半的甲壳虫。当时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像拍电影经常用的慢放手法,只见一条混沌的液柱从老张口中喷涌而出,慢慢地拍打在白色墙壁上,液柱散开,或许有反弹或许没有,我只知道周围十步之内的人们都散了。

你无法用简单的难吃或好吃去衡量大学食堂,这里总是乱哄哄的,饭菜的油腻香味魔性地飘散,刷卡声、挪动桌椅声、打饭声此起彼伏,诡异的炒菜、经典的大师傅、一张张眼冒绿光的年轻面孔组成了热辣海洋。中国那么大,上亿学子的回忆却在这里难得汇集一洼, 食堂成为一个集体记忆的保险柜,它让再难吃的饭菜,若干年后都能成为美妙的回忆。

我们聚会经常会说到一段故事:大概是大学二年级的春天,迎春花花开的时节。宿舍里的阿九,在从食堂买回来的豆沙饼里吃出来一根毛发,一半露出,另一半则扎根饼身中,轻轻薅,还薅不动。阿九脸红彤彤地要去讨说法,我们心中狂喜跟在后面起哄架秧子。到了窗口,阿九指着那根迎着微风浮动的毛发,怒发冲冠地怼着胖若两人的大师傅,在尔虞我诈的对视中,两方经过怄气兼磋商,胖师傅答应赔偿如下:10 个奶黄包。

有些食堂师傅注定会成为传奇。看三食堂煎蛋窗口的大叔煎鸡蛋是一种享受。他拈起一个鸡蛋,铛边一磕,大拇指轻轻一掐,一个鸡蛋就静悄悄趴到铛上面,被油轻轻舔着。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每一步都力求完美。等待的时间周遭仿佛是静止且无声的,只有他悬停着锅铲在等待下一个动作。他会细细端详自己的每一件作品并为之满意地点点头。荷包蛋非常的圆,几乎是一般大小,蛋黄居于正中,不偏不倚,像太阳般照耀在米饭上。蛋黄未能居中或整体不够圆润的“瑕疵品”,会成为大叔的赠品。大家都在等待瑕疵品出现,大叔当然知道人们的心思,我想他更享受看到人们略带失望的表情。大叔是个哑巴,世界以痛吻我,我亦报之以歌,我们都觉得他是个把生活过成艺术的艺术家。

大学的食堂传奇应该是华中理工大学,现在叫华中科技大学。这可是拥有30多个食堂的大学,且远近闻名,什么水平?举个例子,2015年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揭晓了“2014年度中国餐饮百强企业榜单”,排名第77位的,你没有看错,是武汉华工后勤管理有限公司。

一到周末,我便瞅着机会去打牙祭。华中科技大学30多个食堂每个都很有特色,都有学长们向学弟学妹口口相传的“必吃”。西一的包子、烧烤和川湘风味;百景园和集锦园的早餐;喻园的汤包、牛肉面、黄焖鸡米饭;学二是最实惠的食堂,没有之一;学一作为清真食堂,大盘鸡和拉面必吃;东教工的鸡扒饭、牛扒铁板饭,韵苑的热干面;集贤楼,便宜又好吃,平均水平最高;生命科学院附近的教工食堂,每周三都有惊喜,红烧牛蛙、红烧兔子,有时候还有鸽子汤。嗯,都是因为周三有解剖课。

清华大学的食堂虽然没有华中科技大学多,但也是好吃不贵、花样多、有口皆碑的食堂。听涛园的大盘鸡拌面、肉夹馍、油泼面,芝兰园的手抓饭、小火锅,桃李园的菠萝抛饼、炸酱面,紫荆园的海南鸡饭、菠萝鸡片、豆沙粽子,等等,早年间便流传于各大BBS(网络论坛)。

自况为“治世之饕餮,乱世之饭桶”的梁实秋在清华大学吃了8年食堂,曾与室友打赌谁吃得多,创下过一顿饭吃12个馒头和3碗炸酱面的纪录。他在自己的小说中描述说:“当啷 !当啷 !铃声震耳,午餐之时届也。一达李生之耳,即狂奔而出,直赴食堂,连食五碗,鼓腹而出。”不管梁先生写的是否是自己,这都被认为是清华大学食堂好吃的证据。

我吃过很多食堂,说也说不完。也许有天我也会怀念那个无底线的我司食堂,当我怀念它们时,你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吗?

人和人,人和时间,那些共同拥有过的节点,在面对时间这把杀猪刀时,永远可靠。就像我们怀念的泡泡糖、干脆面、两毛一根的冰棍一样,是因为我们即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对生活充满着热情。那是一种记忆的味道,也唯有这个,才会让暗黑系的食堂饭菜宛如盛宴。

注:本文节选自《吃和远方》,程磊著,已获得授权。

《吃和远方》

作者:程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商业家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图书简介

《吃和远方》一书中,有家乡,有江湖,有四季,有远方,从令人拍案叫绝的臭鳜鱼到风靡江湖的小龙虾,从别有风味的腊肠到宵夜的世界。只要跟紧作者的笔触,天南海北的地道美食,任君品味。作者除了将吃到的味道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怎么吃和怎么做也行云流水般呈现出来。在寻找美食的同时,他将有关美食与人、文化、家乡、亲情和生活的所见所感水乳交融地穿插在行文之中,让吃不止于“吃”。

作者简介

程磊,吃喝玩达人,新浪微博:潘达力亚。曾任《三联生活周刊》年度茶专刊主笔,周刊旗下垂直内容电商平台熊猫爱茶研究所创始人,2017年首届中国茶生活年会创办者。

文字:程磊

图片:网络

排版:潘朝

来源:阅读武汉

编辑/张艳艳

相关阅读
赏读|我爱食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9
赏读|我爱食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9
羡慕,又是别人家的学校!
光明日报 2023-11-18
新知|澳洲:这里的食堂吃不吃预制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6
品读|关于做饭,你是写实派还是浪漫派?
半月谈 2023-09-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