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招儿,留住身边“小美好”
北京日报 2019-12-03 14:40

和平里街道对共享单车乱停放等问题进行重点管控,治理常态化

曾经被私自圈占的小花园成了居民共享的大花园

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开展以来,城乡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环境整治是一项没有终点的工作,如何巩固整治成果、防止反弹?连日来,本报记者兵分几路,走进街道、乡镇、村庄、社区,发现大家因地制宜,巩固治理成果各有高招。

嘉园二里:成立治理共同体

丰台区马家堡街道嘉园二里社区28和35号楼之间有200多平方米空地,原本是公共绿地,却被4户居民圈占三年多,摆着破沙发、破家具,中间还圈起小花园。12345市民热线接到的投诉就多达几十次。

物业多次整治,前脚拆了违建种上黄杨,后脚就被拔了,违建又恢复了。种了拔、拔了种,反复了7次。

这也不奇怪。嘉园二里社区是个典型的混合型老旧居住区,1995年建成,38栋楼、5807户、15000余人。由于产权复杂、物业企业多等原因,一直是群众投诉“高发地”。

社区确定了“先共识后共建”“先自治后整治”的思路,成立“老旧小区治理共同体”,促进辖区单位承担责任、提高服务意识,发动居民以“人人参与”促“改变人人”。

经了解,牵头圈地的居民是个花把式,圈起小院为种花。社区书记就带着老党员找到花把式,做他的思想工作。老党员中有不少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在社区里颇有威望。几次下来,花把式带头拆了违建小院。

拆违后如何提升?

社区、物业、居民代表一起召开议事协商会。砖怎么铺、种什么植物、休闲座椅怎么摆、栅栏装多高、后期怎么维护、再反弹怎么办……讨论了一个月,决定将拆违区域与小区原有绿地连接,建成500多平方米大花园,就请花把式当“园长”。

定期组织浇水、剪枝、施肥,花把式用种花、养花技术为大家服务,整治不再反弹,邻里关系也和谐了。

建兴家园:居委会物业交叉任职

大兴区林校路街道建兴家园小区2002年入住,共有9栋楼、466户。前期由于开发商物业管理问题,小区缺绿化、裸露地多,居民私自圈占,停车都没地儿。

今年3月开始,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物业公司等多个部门,对小区18处、310平方米私圈绿地进行集中清理、整治。

治理过程中,物业和社区干部双向交叉任职。物业经理到社区报到,社区党委成员任物业质量总监。居委会联合物业公司,通过调整绿地、增设停车位的方式,解决小区绿化不足和停车难问题。

7月11日,小区5栋楼前的改造施工开始。乙21号楼1层的一户居民非常不配合,物业经理亲自上门做工作,社区党委成员借助其家中老人是在册党员身份,协助做工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该居民终于想通了。

改造完成后,建兴社区实现了“一增三有”:增设停车位141个,小区还有了花、有了草、有了休闲的地方。物业还制定了《建兴家园小区人员、车辆出入管理方案》;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制定了《建兴家园小区绿化养护管理方案》。

环境秩序好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和平里街道:街道社区家庭三级联动

在东城区和平里地区,每天都能看到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随时随地整理共享单车,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成了习惯。

和平里街道对近年来环境整治工作中容易反弹的问题进行汇总,对出现频次较高的地锁、共享单车乱停放、环境卫生维护等问题,进行重点管控,治理常态化。

针对共享单车乱停放,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各社区居委会、社区志愿者形成了“居民动手随时清理、社区调度集中摆放、街道协调统一清理”三级联动模式,每天对共享单车进行动态清理。

街道还组织社区加强巡视,确保院落、小区内共享单车及时清理;加强宣传,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巡视时发现乱停放现象,现场宣传、纠正,引导居民、行人有序停放共享单车。

“街道、社区、家庭的三级联动,为的是让居民们能够在参与环境美化,共享整治成果,也把家园美化意识植入每一位居民头脑中。”街道负责人表示。

清理地锁也是如此。每月一次集中整治,过程中,通过宣传告知、规定时间、督促整改、集中整治等多个环节,边整治边宣传动员,家园美化意识入脑入心,防止反弹效果也越来越好。

河南寨镇下屯村:干部带头群众跟随

走进密云区河南寨镇下屯村,曾经的私搭乱建、杂物乱堆不见了踪影,街道干净整洁,村民垃圾分类的习惯也逐渐形成。

下屯村共600多人,环境管理实行“两委干部包街、党员和村民代表包户、保洁员包片”的“三包”机制,5名两委干部、46名党员、31名村民代表定期走访所包的街、户,2名保洁员负责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做到处处有人管、天天有人清。“包户就是要党员干部带好头,通过标杆作用来督促所包户。”村党支部书记肖长付说,“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要求群众去做。”

村里还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将门前整洁、垃圾分类等完成情况与村集体福利挂钩,制定奖罚结合的刚性规定,增强村民参与爱护环境的积极性。“我们村百姓参加医保的钱全是村集体承担,逢年过节还有福利。这一规定,对大家有一定约束力。”肖长付对未来很有信心,“有党员干部的管理,还有广大村民的共同爱护,村里的人居环境肯定能保持得住,美丽乡村也能早日实现。”

记者手记

巩固治理成果 让城市一直美下去

近两年,本市开展了大规模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开墙打洞封堵了,违建拆了,周末卫生大扫除清理了卫生死角……整治过后,环境焕然一新。

但人们难免会担心,这样的成果能维持多久?因为以往,整治后又反弹的现象并不鲜见。整治不难,难的是如何巩固整治成果,让群众长久地从改善后的环境中受益,进而主动参与环境建设,这才是考验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

可喜的是,在这一轮整治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基层单位从整治开始,就在思考长效机制。比如嘉园二里社区,成立治理共同体,把物业、居民都拉进来,大家的事儿大家一起商量,建立了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比如和平里街道,针对环境治理容易反弹的高发问题,进行重点治理:共享单车乱停多,就天天组织人引导、整理;老旧小区地锁多,就月月拆,还月月宣传动员,整治无空档。

这些方法说起来没有多难,难的是真正去做,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只有在坚持中,环境意识才会深入人心,才会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都能珍惜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把巩固成果的好方法坚持下去,我们的城市,才能一直美下去。

文/本报记者 于丽爽 孙颖 陈强 周林

图/张默菲摄及资料图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