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充电最快、赛道霸主、特斯拉杀手……”Taycan,保时捷这款还未上市已收获3万份订单,并被坊间称为本能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电动大玩家,终于来了。它带来了掌声与惊喜,也带来了疑问。
9月4日,Taycan在北美、中国和欧洲三地同步完成首秀。为迎合新能源的主题,发布会选址格外用心:美国纽约州与加拿大安大略省之间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代表水能,德国柏林附近的新哈登贝格代表太阳能,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约150km外的平潭岛风电场代表着风能。当晚,保时捷Taycan带来了两款车型,Taycan Turbo和Turbo S,指导价分别为149.8万元和179.8万元。
发布会在记者们“长枪短炮”的闪光灯中落下帷幕,而此前关于Taycan的种种揣测也最终有了答案。伴随期待情绪退去,疑问与不解接踵而至。据说,就在Taycan上市发布后不久,Model 3车主群率先提出质疑:Taycan定价高了而且还没有我们的车跑得远。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将产品力、价格,一对颇为敏感矛盾放到了桌面。而且,在Taycan上市前坊间始终将其与特斯拉作为对标对象。那么,对保时捷来说,特斯拉的存在是威胁还是帮手?针对产品与价格,Taycan如何平衡?
保时捷纯电“处女作”图鉴
负责研发的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施德纳(Michael Steiner)强调:“我们承诺要为电动时代打造一台纯正的保时捷跑车。它不仅要在科技与驾驶动态方面振奋人心,还必须同以往的保时捷传奇车型一样,激发全球跑车爱好者的驾驶激情。现在我们做到了。”
那么,Taycan真的做到了吗?
在外观方面,Taycan依然传承了保时捷独特的设计基因。从正面看,轮廓鲜明的翼子板强调了扁平而宽阔的车身。从侧面看,动感的车顶线条呈现向车尾下行的溜背造型。纤长的座舱、内收的C柱和突出的翼子板肩部勾勒出保时捷特有的车尾轮廓。此外,Taycan车尾还采用了嵌入贯穿式灯带的玻璃质感“Porsche”标志。Taycan的风阻系数达到0.22。
动力方面,结合起步控制功能,旗舰车型Taycan Turbo S 可输出高达560kW(761 PS)的超增压功率,Taycan Turbo可达到500kW(680 PS)的最大功率。Taycan Turbo S从静止加速至100km/h需要2.8秒,Taycan Turbo 为3.2秒。在WLTP标准下,Taycan Turbo S和Taycan Turbo的最大续航里程分别为412km和450km,而基于NEDC标准时两车续航里程均为465km*。两款新车均为四轮驱动,最高车速达260km/h。
保时捷Taycan是第一款系统电压达到800V的量产车型,而常见的电动车系统电压仅为400V。因此,Taycan的蓄电池仅需5分多钟便可充满100km续航里程所需电量(WLTP标准下)。在理想充电条件下,Taycan从电量5%充至80%仅需22.5分钟,并支持高达270kW的充电功率。Taycan配备的Performance Battery Plus高性能蓄电池容量为93.4kWh。Taycan车主亦可选择在家中用交流电以高达11kW的功率为车充电。
整体上来看,Taycan虽然依旧延续了保时捷的设计基因,不过应该能看出,相比此前跑车的犀利、激进的风格,Taycan显得更为柔和,更偏实用化。在续航、动力方面,Taycan的续航里程定格在400-500KM区间,已然接近燃油车的水平,但接近这一水平的还有特斯拉。从百公里加速来看,特斯拉Model S、Model X在选装狂暴模式包后,百公里加速分别为2.56秒、2.88秒。另外,此前Taycan的价格与特斯拉相仿的传言却未成为现实……
接下来,Taycan与特斯拉会如何“相爱相杀”?
Taycan与特斯拉的那些事儿
有人说,Taycan是没有竞争对手的。诚然,每个品牌、车型都希望自己的是独一无二的。然而,消费升级趋势、汽车“四化”发展要求、高端纯电细分市场,当条件指向相同的出口,关联是天然形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特斯拉贯穿在Taycan从萌芽到发展的各个阶段。
汽车电动化时代的到来,对老牌车企来说是转型更是革命。转变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其中有政策作为拐点,比如国内的“双积分”政策,发达国家发布的燃油车禁售时间表。还有强势品牌切入带来的拐点,即特斯拉。
在此背景下,传统车企都要面对一个现实:要么颠覆,要么被颠覆。
保时捷也不例外。2017年,保时捷北美CEO Klaus Zellmer曾向媒体坦言:“我相信,部分看重网联能力、数字配置和电力驱动的客户,会因为无法在保时捷产品线中找到他们想要的,转而选择特斯拉。”
从销量情况看,根据科技网站CleanTechnica公布的数据,特斯拉2019年上半年的全球销量已超过保时捷:前者交付15.82万辆,后者交付13.38万辆。该报道推测,特斯拉2020年上半年汽车销量有望翻番。
所以,单从Taycan实用的设计来看,保时捷希望将Taycan当作一款更贴近需求市场的产品。不过打开市场,Taycan更深层的优势何在?或者说,未来的市场有多大?
从产品层面说,我们看到Taycan的产出,不是豪华品牌试水的作品。据了解,Taycan在斯图加特祖文豪森工厂生产,为了达到生产的需求,保时捷投资超过10亿欧元,新建一座工厂,并且整合到现有的工厂中,同时全力生产。
除了一个新的涂装车间和一个面积略低于65000平米的新总装车间外,现有的发动机厂将扩大生产电动传动装置和车桥总成,车身车间也将扩大。一座长达91米的桥梁连接着涂装车间、总装车间和装运区。
落地到产品。有分析认为,上述提及的Taycan与特斯拉在续航、百公里加速的较量只是冰山一角。
Taycan的优势在于200公里时速之后的世界。由于Taycan 后桥配备着一台特斯拉不具备的两速变速箱,使得Taycan在200km/h后的性能表现更稳定。此前,由于电动机的特性以及多优先照顾城区使用,鲜有电动车配备变速箱,使得电动车落下了高速续航腰斩的骂名。
关于续航,Taycan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支持800V超快充的电动车。在原本的设想中,Taycan使用800V电压超快充桩,峰值充电功率达到350kW,充电时间可以缩短至15分钟。而目前特斯拉今年初刚刚发布的V3.0版超充桩,功率为250kW。
另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看,毫无疑问特斯拉为包括保时捷在内的豪华品牌做了市场铺垫。在纯电汽车市场,特斯拉做了那条搅动市场的“鲶鱼”,伴随近来政策、资本市场的助推,作为高端品牌定位的特斯拉已经培养了一批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并且伴随价格下调、Model3的进入,其触角向市场下沉。
其结果,是让市场对于电动汽车消费观念产生影响,从陌生、质疑到逐渐接受。对于此时进场的保时捷来说是利好。
然而,在价格方面,我们看到Taycan并未如此前坊间预测的与特斯拉Model S“肉搏”,或许更多是出于利润率的考量。彭博社行业分析师迈克尔·迪恩(Michael Dean)在报告中写道,“Taycan将是保时捷和整个行业的转折点,因为它提高了特斯拉以外的电动汽车技术标准。鉴于保时捷那经市场验证的定价能力,Taycan应该“能够实现盈利,尽管与燃油车相比,它的利润率有大幅度的降低。”
也有观点认为,Taycan的市场保时捷本不必太过强调技术、价格,品牌才是最大的吸引力。此前保时捷方面曾表示,在Taycan的准车主中,大约有一半人已经拥有了一台保时捷。这是保时捷的底气,也是特斯拉难以匹敌的优势。
Taycan向豪华市场释放了什么信号?
作为豪华品牌,保时捷在新能源领域发展步伐似乎显得更为坚定。
此前,保时捷已公布未来将停产柴油动力车型。根据保时捷的产品规划,自2020年起,企业将逐步提高电动化车型(插电混动车型+纯电动车型)占所售车型的比例,目标是到2022年达到33%、到2025年达到50%、到2030年接近100%。此外,保时捷还将持续优化升级汽油内燃机单独驱动车型的技术和排放,并且研发推广eFuel合成燃料的使用。
据悉到2020年,切换为纯电动动力系统的下一代保时捷Macan车型也将投入生产。2020年年末,首款衍生车型Taycan Cross Turismo也将问世。保时捷方面则表示,截至2022年,保时捷在电气化领域的投资将超过60亿欧元。
反观豪华品牌三巨头BBA也在部署新能源市场。在日前举办的成都车展,宝马推出X1中期改款车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奔驰首款国产纯电动量产SUV EQC亮相,而奥迪也带来首款纯电SUV e-tron。
分析认为伴随政策对传统燃油车的限制加深,保时捷在新能源市场的动作更像是为其他豪华品牌做了表率。甚至有人将Taycan称为挑起豪华品牌电动化第二轮战役的产品。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眼下国内市场与自主品牌市场相比,豪华、合资在新能源市场规模处于下风的位置。这并非是技术能力储备不足,而是在技术发展路线、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量存在差异。作为小众豪华品牌的保时捷市场体量相对有限,相比传统车企BBA“包袱”更小,而BBA的新能源发展路径则更偏向于多路线并举。
另外,纯电动产品对于现阶段的豪华品牌来说,一方面是顺应竞争环境、政策要求的产物;另一方面,以Taycan为代表的豪华品牌以较高的价格姿态进场,或许会成为现阶段的趋势。因为当前该细分市场相对空白,对于豪华品牌来说,树立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品牌力或许更为重要。
我们看到,动力持续性、充电技术个革新是Taycan的“护城河”也是保时捷的招牌,高于特斯拉的产品定价,或是出于市场策略,先通过拳头产品打响影响力,再通过产品下沉打开市场。
应该说,相比市场销量Taycan更重要的任务是抢在豪华品牌大面积进场前,竖起旗帜让更多人看到保时捷在纯电领域的造诣,为后续产品的投入做准备。我们注意到,明年保时捷纯电版Macan将上市,目前这款车燃油版指导价为54.50-92.50万,或许那才是保时捷收割市场的开始。
文/北京青年报实习记者 张宇豪
编辑/张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