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在召开。4月2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国家会议中心,探访其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服务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国家会议中心作为高峰论坛的首演主场,承担了开幕式、高级别会议、企业家大会、12场分论坛等重大活动的服务。”国家会议中心党委副书记孙江介绍,国家会议中心还为与会代表、中外媒体记者、工作人员、保障人员提供会议、餐饮、住宿等服务保障。
抢翻场仅用3分半
从大会堂通道清理,吊点、高空灯具及风口的摸排,到展厅地沟内设施检查、电梯负载试验等隐患排查,从3月底开始,国家会议中心场馆就以最高的标准完成19项工程维修改造,还对水、电、气、网络等7大类24902个专项进行排查。清洁服务要求堪称极致,保证大会堂的吊杆上都不落下一根头发。
国家会议中心四层的大会堂是开幕式的主会场和高级别会议的会场。会场内共有2101个坐席,在26日要经过两次翻场。国家会议中心运营部副经理顾博文介绍,在论坛召开之前,工作人员反复彩排了至少30次,最终首次抢翻台只用了3分半钟。“在高峰论坛期间,提供的135场会议室服务中,单日最高翻台量创下107次的纪录。”在场的工作人员介绍。
此外,工作人员还细化了服务流程。一个简单的倒茶水流程,细化分解为了25个步骤。从调制、斟茶,到茶叶、温度、冲泡的水量,甚至客人的喝茶习惯,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规定。
3D打印“丝路光影”
会场的布置处处体现“一带一路”特色。
在高级别会议等候室外,有一处“丝路光影”的摆件,不同于传统摆台采用绿植或者木雕等制作模式,这份宽约3.5米的摆件是3D打印作品。国家会议中心运营部负责人周蓉介绍,“丝路光影”是国家会议中心与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设计,先后经过5次调整,最终用3D技术一次成型。
“丝路光影”的外形为莫比乌斯环,象征“一带一路”合作发展延绵不绝;装饰融合了驼铃、商队、骆驼,底座还做成了沙漠的样子,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贸易形态;花纹则是盛行于隋唐时期的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莲花,是传统吉祥纹样之一,象征富有和珍贵。
在为高级别会议参会代表准备的大宴会厅里,“一带一路”特色的餐饮摆台共有60余组, “楼兰绿洲梦”、“鱼跃龙门通四海”、“共建双赢阁”……每个摆台都有个漂亮的名字,既结合了高峰论坛主题,又融入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
“为了这座 ‘共建双赢阁’,我们厨师团队特意走访了故宫和颐和园,还查阅了大量资料。”在餐厅内侧,最大的一座“共建双赢阁”摆台最为醒目,这是国家会议中心西餐冷菜厨师长闫柱的“杰作”。古建筑造型的红色梁和柱上,绘制着和玺彩绘的花纹和图案,这就是闫师傅团队实地考察和学习的成果。古建造型还构建出了“共”的字样,代表着“共商、共建、共享双赢”的理念,为了呈现最完美的作品,大厨们先后30多次易稿,单就手工彩绘这一块,调色就用了80多种颜色,制作花了40多天。
69套自助菜单
“一带一路”和中国风,也在体现在论坛提供的主题餐饮上。“梅花水晶包”“伏特加鳕鱼盏”“罗马盾牌酥饼”“桂花普洱茶冻”等茶歇小吃,在活动现场十分抢手,烤鸭、驴打滚、豌豆黄、芸豆卷等京味儿菜品尤其备受外宾欢迎。
每遇到重要会议,餐饮绝对是最受关注的问题。而本届高峰论坛不但参会国家多、地域广、人数多,饮食习惯、口味和禁忌也各不相同。国家会议中心餐饮团队特别制定了各类自助菜单69套、茶歇菜单41套、外带餐包菜单7套,不重样的菜品给客人带来了舌尖上的享受。
安全生产部经理郑伟明介绍,从会议区的中央厨房到新闻中心所在的展区距离达150米,为了保证食品的温度和最佳口感,平均重量达200斤的60辆餐车必须要在半个小时之内送达。为此,国家会议中心组建了70人的新闻中心用餐保障服务队,不断地进行现场培训,“26日中午,服务队仅11分钟就把60辆餐车火速送达新闻中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编辑/马晓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