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竞技体育是“吃青春饭”的舞台,但是老将们的坚守和拼搏,仍绽放着赛场上最耀眼的光芒。他们诠释了对于项目的更深层次理解,以及对于事业的追求。征战第十五届全运会的北京代表团中的老将们,倾其所有,继续创造佳绩,为年轻运动员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他们不负热爱、不忘初心,向他们致敬!
马龙:集齐冠军拼图 热爱铸就传奇

20日晚,在北京男乒与上海队的团体决赛中,马龙独取2分,率北京队3比1获胜,时隔32年再次摘下全运会乒乓球男团金牌。马龙也集齐了冠军的最后一块拼图,实现全运会金牌大满贯。
1988年出生的马龙,已六战全运会赛场。虽然处于运动员生涯尾声,但他依然是北京男乒不可或缺的核心。在此前五次征战全运会的过程中,马龙拿到过男单(2金)、男双、混双4枚金牌,只差一块男团金牌。在他的第六次全运之旅中填补空白,没有比这更完美的结果了。
从青涩少年到北京队核心再到国乒“龙队”,马龙走过的每一步都非常扎实。而在成长的过程中,金牌始终伴他左右,尤其是奥运6金,使他成为中国奥运会历史上获得金牌数最多的运动员;在世乒赛、世界杯的舞台上,他早已是双圈大满贯得主。但无数的冠军成绩,并未让马龙对于乒乓球事业有丝毫的倦怠,他仍保持着足够的热爱,能够在37岁的年龄继续登顶全运会。正如他所说:“每一枚金牌对运动员而言都意义重大,真正投入比赛时,无论全运会、奥运会还是省运会。但更最重要的是自己在场上全力以赴、奋力拼搏的过程。那份努力与坚持,才是最为珍贵的回忆。”而在夺冠之后,马龙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完美,谢谢大家。”
肖若腾:多重身份无碍创造历史

1996年出生的肖若腾,虽然是“90后”,但在男子体操项目中无疑属于“老将”范畴。肖若腾是继滕海滨之后,北京体操涌现出的又一个优秀全能选手。在本次全运会上,肖若腾用稳定的发挥,成为全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卫冕男子个人全能的选手,达到历史性成就。
实际上,肖若腾在去年巴黎奥运会之后,曾经决定逐渐淡出高水平竞技赛场,但在此后多方面沟通以及慎重考虑后,他还是决定参加本次全运会,最终收获1金1铜的佳绩。“这次全运会,我自己是非常圆满的。其中,全能项目的表现几近完美。”肖若腾说。
更值得一提的是,肖若腾在今年被任命为北京先农坛体校副校长,兼任北京体操队总教练和队员。多重身份令他的训练时间进一步被压缩,也使得他必须更加注重训练质量,以及赛前细致的备战计划,赛中很好的执行力。这一切他都做到了,才换来了全运会的出色战绩。外界期待肖若腾未来继续出现在赛场,肖若腾对此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表示要脚踏实地地走一步看一步,根据自身的状态以及国家队的需要再去做决定。
杨家玉:保持巅峰 薪火相传

在本次全运会竞走赛道上,29岁的巴黎奥运会冠军杨家玉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她先后出战女子20公里竞走和马拉松竞走混合团体接力比赛,为北京代表团贡献了2枚金牌,而且发挥了薪火相传的核心作用。
实际上,自去年巴黎奥运会之后,杨家玉一度陷入了身体与心理上的低谷。在今年东京田径世锦赛前的海外集训中,杨家玉因难以适应不得不提前回国。好在杨家玉在丈夫同时也是教练的魏新猛的陪伴和调教下,逐渐恢复了过来,实现全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史无前例的三连冠。这也是对她所有努力付出的最好回报。
更可贵的是,杨家玉在努力走出低谷的同时,也在积极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作为北京田径队领队兼队员,她在训练中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向年轻队员倾囊相授,这次跟杨家玉合作在马拉松竞走混合接力中夺冠的18岁的石升吉就是她和丈夫魏新猛最得意的弟子。薪火相传,未来可期。
曹缘:板台兼修 树立榜样

第五次参加全运会的曹缘留下了些许遗憾,他在跳水男子个人全能和10米台决赛中都获得了银牌,其中10米台得分与冠军练俊杰的差距仅有3.50分,殊为可惜。但这位30岁的老将的职业生涯已足够完美,他在参加的四届奥运会上全部斩获金牌;世锦赛收获5金;在五届全运会中,他在双人跳台、双人跳板以及全能项目中共获得4枚金牌。曹缘首夺全运会金牌时的年龄是14岁,16年后,他仍处于顶尖水平。
更令人钦佩的是,曹缘这些年来根据国家队的需要,不断在板、台之间进行转换,成绩却相当稳定。2019年3月,曹缘在国际泳联跳水系列赛北京站上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板、台同跳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他在两天时间内在两个双人项目和一个单人项目上跨板、台连夺三金,创造了世界跳水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国内、国际跳水比赛的先河。
其实,在板、台之间进行转换,对于一位30岁的老将来说就更难了,但曹缘始终没有怨言。他感慨道,“我最大的困惑是有时搞不清自己究竟是跳台选手还是跳板选手,但我想这就是我的使命吧。为了家乡北京,为了国家的荣誉,我宁愿付出全部。”
邓志伟:完美诠释“宝刀未老”

1988年出生的邓志伟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老将,他从2009年山东全运会开始到2025年,共出战过五届全运会。随着本次全运会在男子自由式摔跤125公斤级卫冕成功,他实现了全运会三连冠。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此外,邓志伟还参加过三届奥运会,并在2018年世界摔跤锦标赛上获得125公斤级银牌,从而实现了中国男子自由式摔跤世锦赛奖牌“零的突破”,成为中国摔跤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邓志伟在本次全运会摘金后,他说了这样一段令人动容的话:“很多人都觉得我老了,快40岁了,但那是别人的感觉,我从未觉得自己老。我的训练一直很系统,坚持下来就是为了再多拿一次冠军。而拿到这枚金牌,我觉得一切的坚持都值了。”在邓志伟的身上,宝刀未老是最恰如其分的形容词。
艾雨男:告别举重台满是不舍

全运会落幕前一天,34岁的举重老将艾雨男在109公斤以上级比赛中,以395公斤的总成绩获得一枚铜牌,错过了全运会四连冠的机会。赛后,他在接受采访时有些失落,这并不仅仅因为无缘金牌,而是老将不再以运动员的身份回到举重台,心中满是不舍。
2009年,艾雨男首次参加全运会时只有18岁,他在105公斤以上级比赛中以第6名的成绩收官。但在这以后的三届全运会,艾雨男垄断了男子举重最大级别的金牌,成为这一级别的国内王者。第五次参加全运会,艾雨男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伤病,尤其是他这样的大级别举重选手,大负荷让他的双腿饱受伤病折磨。2020年,艾雨男做了左膝手术,去年右膝也动了手术,每一次下蹲都很艰难。但他还是对第五次参加全运会充满期待,不仅想为北京再次争得荣誉,更想给年轻的队友起到表率的作用。
在获得一枚铜牌之后,艾雨男说,“突然结束了,还是有些失落。我不会再以运动员的身份出现在这里,挺不舍的,毕竟前半生都在干这件事情。我把这一棒交给后边的人,希望他们能不断取得好成绩。”
孟繁龙:未获金牌但已倾其所有

36岁的北京选手孟繁龙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男子拳击92公斤级决赛中,1比4不敌河南选手韩雪振,获得银牌。赛后他表示,自己赛前唯一的目标就是为北京队拿到这块金牌,最后的结果有些可惜了,但自己已经竭尽全力。
孟繁龙曾是2013年辽宁全运会男子拳击81公斤级冠军,在那之后他转战职业赛场,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职业拳击生涯。2024年,孟繁龙被什刹海体校成功引进到北京拳击队,他也正式回归国内赛场。对于为何选择回归,孟繁龙这样说道:“这是源于一种热爱,放不下拳击,重新征战全运赛场,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荣耀。来到北京队,我就是想重温一下夺得全运会金牌的荣光。”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孟繁龙备战全运会,什刹海体校专门聘请了孟繁龙的原培养教练马经伟担任指导,这也让孟繁龙如鱼得水。
他说:“我特别要感谢教练、领队、保障团队以及所有关心与支持我的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帮助我,没有他们,我不可能走到这个阶段。”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拳坛的运动员,孟繁龙计划转型为教练,将自己20多年来积累的大赛经验传授给年轻队员们,助力北京拳击青训体系建设,力争培养出更多人才。
方硕、翟晓川:竭尽全力体现老将价值
北京男篮在本次全运会成年组中获得第6名,成绩与上届持平。在队伍当中,1990年出生的方硕和1993年出生的翟晓川,展现出老将的独特价值。方硕说:“我就是北京孩子,已经参加了四届全运会,在球队需要我做得更多的时候,必须站出来,这是一种责任。我已经竭尽全力了。”
翟晓川在全运会很多时候要客串五号位,尽管身高不占优势,但他的表现是稳定且高效的。翟晓川说:“球队内线缺人,我就顶上来。我夏天训练情况系统,身体状况不错,因此这次全运会表现还是不错的。在对比赛的努力程度上,我给自己打满分。”
李佳蔓:遗憾是继续前进的动力

1997年出生的李佳蔓此前已经参加过三届全运会,并获得过射箭女团金牌,但在荣誉簿上仍缺个人项目的金牌。今年全运会,李佳蔓就是奔着这个目标来的,但最后事与愿违,仅获得了铜牌。李佳蔓赛后落泪的一幕,令人动容。
2013年时,16岁的李佳蔓就出现在全运会赛场,当时她正处于急速上升阶段,她与队友一起获得了团体银牌。四年后,李佳蔓处于运动生涯的低谷期,她在个人项目上获得铜牌,团体项目仍是银牌。上届全运会,李佳蔓终于和队友在团体赛中登顶,个人项目是银牌。遗憾的是,本届全运会上她仍然没有实现个人项目的突破。虽然28岁的年龄在射箭这个项目中有些偏大,但这并不是李佳蔓放弃的理由,她说自己不服气,还想继续拼搏。“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不想被她们拍在沙滩上,就必须更往前一步。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站在那个位置(冠军)上,所以我还想争取一下。”她说。
于静瑶:最终战胜了自己

26岁的于静瑶在游泳女运动员中也算是一名老将了,主攻女子蛙泳项目的她,在2021年全运会正值运动生涯的巅峰期,她一举斩获100米、200米蛙泳两金,被外界瞩目。但本次全运会,于静瑶参加50米、100米、200米蛙泳比赛,却无缘领奖台——100米蛙泳第四、50米蛙泳第5、200米蛙泳第6。
要知道最近这几年,于静瑶经历了一段时间不算短的低谷。由于体重过轻,使得她的训练强度、质量都大幅度下降。而北京队也为此想了很多办法,组建复合型团队,帮助她提升状态。于静瑶赛后感慨地说道:“虽然最后的成绩有些可惜,但这已经是现阶段我的最好成绩了,在100米这个项目上,可以说为自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上个奥运周期结束后,我的身体状态一直没有回到巅峰,但我一直在努力,也坚持到了现在。我给自己打满分,因为战胜了自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翔
编辑/刘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