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决赛在北京经开区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全国各地学校和企业的14支团队参赛,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的激烈角逐,最终松延动力“小诺队”获得冠军。
本次赛事填补了国内机器人“智能思辨”类赛事空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逻辑推理及情感交互领域的深度探索,搭建机器人技术交流平台,探索人机协作的丰富可能性。
从决赛的分组赛进入总决赛,湖北大学队的人形机器人和松延动力“小诺队”的半身仿生机器人围绕“机器人是否会统治人类?”这一辩题勇争冠亚军。正方时而用比喻引发共鸣,反方就用“有人发明锁,就有人发明钥匙”进行回应,双方你来我往、攻防交替。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半决赛期间,河北大学“小禾队”和松延动力“松美美队”也带来“人类战争消失与否”的思辨对决。双方有逻辑的较量、观点的碰撞,不仅比拼多模态交互能力,更较量大模型、算力和推理的智能进化。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决赛采取“机机对决”方式,各队机器人辩手之间进行独立辩论。而初赛则聚焦人机协同,由本队的自然人辩手与机器人辩手协同参赛;复赛进行跨队“人机对战”,机器人辩手需与非本队的人类辩手交锋。最终,松延动力“小诺队”获冠军,湖北大学队获亚军,松延动力“松美美队”获季军,河北大学“小禾队”、思曦辩论队、人开金鹏团、一起加速进化队、超美辩论队获得突出表现奖。
松延动力“小诺队”研发项目经理陈鹏表示,此次携带自研的仿生机器人参赛,在备赛过程中对它进行了针对性的辩论语料、对话管理等训练,在赛场上也很好地检验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他表示,从今年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到此次的机器人辩论赛,北京亦庄举办的赛事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做了很多基石工作,也锻炼了机器人能文能武的双重能力。
据了解,机器人集成了具身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大脑”(感知认知决策)、“小脑”(运动控制)、“肢体”(本体硬件)是其核心技术方向。如果说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是对机器人本体性能与运动控制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那么本次辩论赛则重点呈现了机器人的感知认知决策能力,展示具身模型技术的最新成果。
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经开区在技术层面为行业提供了验证平台,倒逼大模型从“生成内容”向“深度思辨”进阶,加速大模型语义理解、逻辑推理等人机交互核心技术迭代。在产教融合层面,校企合作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提供实践载体。在产业层面,参赛团队可依托北京亦庄开源平台开展二次开发,加速技术成果向产业落地转化,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进一步壮大机器人产业规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编辑/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