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两晚的行程对于濮存昕来说很是匆忙,但作为大凉山戏剧节第一发起人,每年即便档期再紧,到访西昌也并未从他的日程中被抹去,就着啤酒吃着烤土豆,是他此次大凉山之行一直挂在嘴边的最惬意的事。第七届戏剧节刚刚开幕,他已经开始憧憬第十届了,濮存昕眼中的大凉山如同这里的暖阳、清风,不预设未来,自由生长。
因为热情,永远年轻
盘点七届戏剧节最可圈可点的一件事,濮存昕说:“那就是我们从2019年到现在从没有停过,每年立冬之日,全世界各个戏剧节都结束了,大凉山戏剧节开始了……这边有温暖的阳光,宜人的气候,更地处中国西部地区,一切都促成了有利的文化生态。”濮存昕眼中的大凉山戏剧节其实是一个文旅项目,“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专业戏剧节,在哪里都可以办专业的戏剧节,但这里却是和山水连在一起的,这种自由自在的阳光味道是一种生活方式。”
今年的大凉山戏剧节,10天的时间依然将有近百部入选剧目参与这场跨国界的艺术狂欢。濮存昕说,“因为经费的原因,我们请昂贵的剧团来演出是很难的,所以我们的剧目规模是中小型,我们靠运作的真诚和给予别人的周到来打动人家。这次来的几个国外剧团的规模都不小,是什么能够有理由给人家不多的经费把人家请来呢?其实就是这里的山水、这里的阳光。”
作为发起人团队亮相开幕式最齐整的一年,濮存昕说,我们任何一个发起人在这里都没有酬劳,皆因热情而来。说实话,我们没有想到能够办到第七届,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畅想第十届的事了。很多年轻的,特别是国外留学回来的朋友,都加入到戏剧节的队伍中,大凉山戏剧节永远年轻。”
吸引人的,并非只是戏剧
虽然在濮存昕眼中,大凉山戏剧节的基因应该是一个文旅项目,但他同时也承认,如果靠卖票来完成戏剧节的整体资金运作目前还是不可能的。“某种程度上说,戏剧节也是一个文化公益项目,是无用之学,是审美层面的人的精神需要。我们很关注本地观众的售票率是多少,但始终还没有达到我们的理想。不过大凉山有文旅优势,所以戏剧节有实力也有自信,这是一个可以继续探讨的话题。来戏剧节的观众一定要把文化和旅游结合在一起,一定要好好吃饭,一定要晚上坐在水边喝上一杯,芦苇栈道是我还想再走两遍的地方,享受突然间世界就只有你一个人的感觉,这也是大凉山戏剧节除了演出之外最惬意的地方。”
“艺术像水一样,世界是相通的,即使是被陆地隔开的地方,可能也有地下水。”濮存昕这样形容戏剧节之于当今世界的意义,“无论世界发生什么,文化艺术的平等、友善,一定是吸引所有人愿意来参与的事情。在这里,无论你来自亚洲还是欧洲,大家都是为戏剧而来,大伙儿的眼睛里全都是人类文明应有的那种友善向好的态度。同时,大凉山在看世界,世界也在看大凉山,我们睁眼看世界,永远应保持一种平视的态度。”
“自然戏剧”,一种尝试
山里村落采风的“自然戏剧”是大凉山戏剧节在地研学的一个尝试,濮存昕说,“有没有表演或者舞台经验不重要,因为好奇,因为想挑战自我,因为想在某些方面开发自我,他们就来了。我参加过几次这样的采风成果汇报,夜里11点,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大家在一起喝着啤酒,吃着烤土豆,聊着对于这个世界的新发现。他们的发现可能完全不专业,完全不是属于我们这些专业人眼光中的戏剧体系,但是他们这些色彩的碎片,哪怕是思维的短路,都非常新鲜。这些年轻人第一次以这种方式接触戏剧,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从城市来到大凉山,特别是到了山里面,到普通老百姓的村落里,他们看到的是中国真实的另一面,中国不仅仅是北京、深圳,甚至外滩,这样的经历会对他们性格的养成,对自己祖国的认知有非常好的营养。”
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一些人开始买票看戏,濮存昕也认为,这正是戏剧应该有的自然生长的状态,“草籽不是有意去点的,而是撒的,未来会像蒲公英一样,不知道吹到哪里去。大凉山就是这样一个原来不可知,但第一次尝试接触就有兴趣继续去探求和认知的地方。”
摄影/王晓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