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的广州,小鹏汽车的发布会彻底“破圈”。
不是因为车,而是因为那台会走路的人形机器人。它登上舞台,昂首、摆臂、行走、转身,动作柔和得几乎让人起鸡皮疙瘩,不少网友甚至怀疑那是真人演员。
为了回应质疑,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让工作人员剪开它的皮肤与肌肉,银灰色骨架在灯光下闪着冷光,全场震惊。这可能是全球第一位,为了证明自己的机器人不是人,而现场“割腿自证”的车企CEO。
随后几小时,这段视频刷屏全球。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不仅点赞了关于小鹏机器人的视频,更表示:“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主导市场。”何小鹏回应:“感谢Elon,也期待特斯拉的机器人更成功。”
这场隔空互动成了行业趣谈:两个最具“造物”野心的男人,一个在硅谷,一个在广州,同时在推动AI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世界。
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一天后,何小鹏又发布了全球续航最长的大七座——小鹏X9超级增程。前一天,他让AI有了身体;第二天,他让智能拥有了能量。
这两场看似毫无关联的发布会,其实是他同一逻辑的两个章节。智能要先具备行动的能力,才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生存方式。
AI登场,智能有了形体
小鹏科技日已经办到七届,但这次不再只是汽车技术展示。发布主题“涌现”,取自人工智能领域一个重要概念:当系统的复杂度达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超越个体预设的新能力。
在何小鹏看来,这次“涌现”,不是算法,而是智能本身。舞台中央,IRON机器人缓缓走来。它抬头、转身、伸臂、微微低头,动作流畅自然。逼真程度甚至有人怀疑,这是真人扮演。
那一刻,所有人明白,小鹏已经把“智能化”这件事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层级。
在发布会上,何小鹏提出“Physical AI(物理AI)”的概念,“当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将催生‘物理AI’。”
他解释,未来大模型会成为“物理AI世界的操作系统”,也是一切物理AI应用的基础。在AI领域,“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的组合,已被行业证实能让AI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演化并自我颠覆。
IRON机器人正是这种思路的产物。82个关节自由度、仿人脊椎结构、分布式驱动系统——这台机器人不只是“像人”,更重要的是,它能学习。通过视觉识别和模仿训练,IRON只需两小时就能复刻人类舞蹈动作。
在发布会后的对话环节,何小鹏表示:“未来高等级的机器人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有像人的,也有不像人的,我们选择做‘拟人’的。”他接着说:“做‘手’是非常困难的,将来在家庭的‘手’跟工厂的‘手’可能是两种‘手’,但都是一种结构。”
这些看似随意的描述,其实揭示了他对“具身智能”的理解。AI的形态可以不同,但学习、感知、反馈的逻辑是一致的。
在现场,他发布了第二代VLA大模型。与第一代不同,VLA第二代模型去掉了语言转译环节,首次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生成。
何小鹏强调,这是AI走向具身化的关键一步。“未来大模型会成为‘物理AI世界的操作系统’,也是一切物理AI应用的基础。”
这意味着,小鹏的智能体系不再局限于车。Robotaxi、机器人、飞行汽车,这些看似不同的产品,都在共享同一套智能大脑。
新X9登场,理想开始落地
第二场的X9超级增程发布会,节奏完全不同。
何小鹏透露:“我推动了五次增程,第五次才成功。”而鲲鹏超级增程系统,是小鹏对能源逻辑的重新定义。
在很多人眼里,增程是妥协,是对续航焦虑的临时解决方案。但何小鹏认为,物理AI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而鲲鹏超级增程,是能够更直接、更快改变出行方式和出行体验的产品。
首款搭载鲲鹏超级增程技术的小鹏X9超级增程就是最好证明。它搭载63.3kWh电池与60L油箱,综合续航1602公里,纯电续航452公里,是同级最长。还有同级最低16.5 CLTC综合电耗、同级最低6.4L WLTC亏电油耗以及2.53L油电综合油耗的超低能耗表现。
“我们实行‘一车双能’策略——相同造型、内饰,不同能源形式。客户可选择纯电或增程。”何小鹏这样解释这套架构的灵活性。
在他看来,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针对未来能源过渡期的系统解。鲲鹏系统将驱动、电池、发电与热管理整合成一个整体,通过AI算法根据环境和驾驶状态进行能量调配,这让整车的能效与驾驶体验同时提升。
何小鹏觉着,智能革命不能只停留在软件层面。鲲鹏系统的意义在于,它让“物理AI”的理想具备了现实的能量逻辑。对他而言,这不仅是动力技术的突破,更是让AI体系在现实世界中持续运转的关键环节。
小鹏的故事,刚开始
48小时、两场发布,何小鹏构建的逻辑终于清晰。
科技日验证了智能的具身化,X9超级增程补上了能源体系的现实逻辑。两者结合,是小鹏智能体系真正的闭环。
何小鹏曾公开说过:“在物理AI世界当中,在自动驾驶、机器人领域,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不会很多,可能只有五家左右。”在他看来,这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体系能力的博弈。
这并非危言耸听。AI时代的门槛,早已从功能创新转向体系构建。于是,小鹏一个具身智能体系开始形成。Robotaxi、机器人、飞行汽车、能源系统,它们都将连接在同一个AI框架下。
何小鹏透露:“小鹏可能是一个不一样的Robotaxi公司,我们不需要高精地图,不需要扫街,不需要激光雷达,更像一个物理世界的人去思考。”
这正是“物理AI”的逻辑:让AI像人一样思考、决策,而不是依赖外部世界的数字化描述。
他还把AI和能源结合的逻辑,视为中国智能产业的现实道路。技术创新必须与制造、供应链、成本体系同步。智能要先具备行动的能力,才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生存方式。
接下来,小鹏的目标是什么?“成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何小鹏如是说。
小鹏的“造人实验”,从AI的形体开始,从能量的逻辑延伸,最终回到系统的灵魂。他让智能有了身体,让系统有了血液,让机器有了学习的能力。
当AI登场,智能有了形体;当X9登场,理想开始落地;当他登场,故事,还远没有结束。何小鹏不是在造车,也不是在造机器人。他在造一种“能在现实世界中学习的智能生命体”。那不是幻想,而是他为中国智能产业画下的下一个起点。
何小鹏的造物时代,才刚刚开始。
文/小一
编辑/刘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