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一个快递点设置试衣间供师生使用的消息引发关注。师生收到快递后可以在快递点试穿衣服,看看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可以直接在快递点将衣服寄回。据北京邮电大学后勤处工作人员介绍,该快递点的试衣间投入使用时间不长,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一些曾在该快递点取过快递的学生表示,试衣间男生使用得更多一些,女生相对较少。
这一举措看似微小,实则蕴含着对师生网购“后悔权”的呵护。在电商消费日益普及的今天,网购已成为高校师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货不对板”“尺码不符”“实物与图片差异大”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快递点设试衣间,以人性化服务回应现实痛点,用“小空间”撬动“大权益”,彰显了高校管理的人文温度与治理智慧。
“后悔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术语,但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正是其核心体现。然而,权利的实现不仅依赖法律条文,还需要配套机制的支撑。在高校场景中,学生网购商品多为服饰类,试穿是判断是否留用的关键环节。过去,学生取件后往往需返回宿舍或教学楼才能试穿,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因试穿不便而放弃退货,变相削弱了“后悔权”的实际效力。快递点试衣间的设立,将“试穿—判断—退货”流程一体化,极大降低了维权成本,使“七日无理由退货”从纸面权利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便利。
这一举措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高校治理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型。高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生活共同体。师生的日常需求,不应被简单视为个人事务而被忽视。快递试衣间的出现,正是学校主动回应学生生活痛点、优化校园服务生态的具体体现。它传递出一种理念:教育的温度既体现在课堂与科研中,也蕴藏在取快递、试衣服这些细微之处。当学校愿意为一件小事投入心思,学生感受到的,是被尊重、被看见的归属感。
此外,这一创新也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价值。在寸土寸金的校园中,开辟试衣间需克服空间、管理、卫生等多重挑战,但相关高校仍选择推进,体现了对学生需求的真正重视。未来,这一模式或可延伸至更多场景,如设立临时寄存柜、提供退货运单打印服务、设置商品比对区等,进一步构建“一站式”售后支持体系。同时,也可与电商平台、快递企业合作,探索“校园退货绿色通道”,提升整体服务效率。
当然,试衣间的管理也需配套跟进。如何保障隐私、维护卫生、避免占用公共空间,都是需要细致考量的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个改进和完善服务的契机。通过制定使用规范、加强日常维护、引入学生志愿者参与管理,当能在便利与秩序之间找到平衡。
快递点的一方试衣间或许不大,却照见了现代校园治理的宏大命题:真正的以人为本,不在于宏大的口号,而在于对每一个具体个体生活细节的尊重与回应。当后悔权不再因试穿不便而打折,当校园服务真正贴近师生真实生活,高校才能真正成为让学生有温度、有归属感的成长空间。
文/张西流
编辑/胡克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