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福建泉州开幕。
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出席并致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致辞并宣布大赛开幕,省长赵龙主持开幕式。
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可谓是“神仙打架”,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赛事,是博士后工作的一项品牌赛事,更是选拔培养博士后人才的一个新平台。
首届大赛于2021年12月在广东佛山举办,第二届于2023年10月在山东烟台举行。两届赛事推动了一批博士后的“硬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持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
时隔两年,大赛再度启动,落地福建泉州——这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如今正成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新热土”。
为何要连续举办这一大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博士后群体,正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科研创新的生力军,更是一支富有创业活力的高层次青年人才队伍。
我国博士后制度于1985年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建立,40年来已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充满创造活力的青年英才。数据显示,博士后年招收人数从2012年的1.2万人增长到2024年4.2万人,年均增长10.8%。目前全国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40余万人,在站13.5万人,博士后在站期间科研产出、创新质量、成果转化均有显著提升,绝大部分出站博士后成长为单位的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有173位两院院士在国内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
大赛的举办,一方面能够激发博士后群体的创新创业潜能,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高水平学术交流,加强海内外人才合作,为我国培养储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后备力量。
此外,大赛也致力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揭榜领题”赛为例,作为四大赛事组别之一,它采用“企业出题、博士后解题”模式,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与科研力量。
今年5月,大赛发布了“揭榜领题”赛张榜需求项目榜单,共有766个科技攻关项目期待博士后、博士及团队前来揭榜。榜单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等七大重点方向,涉及项目计划总投入超40亿元,各需求单位提供的成功揭榜奖励总金额超过9000万元。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以143个项目(占比18.7%)居首,凸显数字经济时代对智能算法、芯片技术、数据处理等前沿技术的迫切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赛共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石油化工、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其他行业等七大赛道,其中人工智能、机器人、节能环保等都是新增内容,此举正是为了更好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与科技前沿,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致辞中,王晓萍提到,要“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据介绍,此次大赛充分发挥福建省融合两岸、通达世界的区域优势,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吸引6449名海外青年人才报名1361个参赛项目,参赛人员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39个,大赛对海外青年人才吸引力不断提升。
周祖翼说,福建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不断激发包括博士后在内的各类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全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汇聚强大智慧力量”。
他热忱欢迎广大青年人才扎根福建、携手打拼,共同激发创新活力、点燃创业激情、兴起创造热潮。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马晓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