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电大讲堂”第二季启幕 筑牢AI时代电影教育的人文底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7 13:31

10月24日,在中国电影120周年及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5周年的历史交汇点,旨在定义未来的“文学与电影产教融合教育战略咨询会”及“北电大讲堂·文学与电影”第二季开幕式暨首期顶峰对谈系列活动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AI与数字智能重塑一切的今天,文学与电影如何相互赋能,以及电影教育当如何应时而变,明确未来的战略方向。

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与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主办,坦博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独家战略支持,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北京电影家协会承办,汇聚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影视文学委员会主任阎晶明,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孙甘露,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张冀等三十余位文学与电影界的顶尖力量。

教育内核的重塑:从“技能传授”到“叙事智慧”的养成

面对AI的挑战,共识在于电影教育必须进行“范式革命”。会议首轮研讨聚焦于:“教育内核的重塑:从‘技能传授’到‘叙事智慧’的养成。”

结合自身参与中国首部生成式AI电影《音符中的密码》的经历,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指出,在AI时代,编剧最不可替代的“真功夫”源于深入生活的体验与原创的尊严。他强烈呼吁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认为电影教育的第一课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学习。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金鸡电影创投大会组委会秘书长王丹基于金鸡创投的大数据分析,认为在技术平权的时代,青年创作者虽善于“向外抓取”技术形式,却疏于“向内探索”的精神世界,电影教育必须强化对“文学性与人文底蕴”这一核心的坚守。

爱奇艺灿然工作室总经理、制片人齐康以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我的阿勒泰》等案例,提出电影教育核心任务应从传授技能转向构建“思维壁垒”,建议推行“专业内通识教育”与跨学科知识框架,培养兼具“在地性与全球性视野”、平衡艺术性与商业性的人才。

打通院校与行业的壁垒,构建“文学富矿”与“产业战场”的价值闭环

如何打通院校与行业的壁垒,构建“文学富矿”与“产业战场”的价值闭环是咨询会攻坚的第二个核心议题。

万达电影菁叹号总经理林岳潼分享了提出产业扶持青年影人的三大环节——精准定位(平衡个人风格与市场诉求)、能力补全(弥补项目管理等实操短板)、信任构建(搭建创作者与投资方沟通桥梁)。

FIRST影展主理人李子为基于多年影展运营数据指出,近十年公映的诸多电影中,仅有极少数新人导演能执导第二部,产业存在“成功者叙事”惯性。她呼吁节展与教育关注创作生态“多样化”,发掘艺术价值与历史坐标意义的创作者。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从制片企业角度指出,电影教育应聚焦于培养“实用型人才”,须具备三重核心能力——专业水平(政策判断力与文学专业性)、市场洞察力(扎根人民与观众)、国际视野(突破本土局限,与国际对话)。

《中国电影报》总编辑张晋锋强调评价新人导演根本在于“基于文学根基的叙事能力”,呼吁回归“故事与人物”及文学属性,并进一步引用四中全会“投资于人”的理念,指出电影教育本身就是对行业未来最核心的投资,并呼吁在学科地位与资源分配上给予文学性真正的重视。

文学的人文底蕴是电影教育定锚的“压舱石”

当讨论进入最后的“价值锚点”环节,议题回归本质:“人文精神之锚:在技术狂飙中守住人文的‘灵魂’。”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影视文学委员会主任阎晶明指出,无论技术如何变革,人文精神是艺术灵魂,电影必须有文学性,文学的人文底蕴是电影教育定锚的“压舱石”,应重视“作家才是最好的编剧”,守护源于生活与人性的叙事智慧。

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孙甘露回应了AI是否将重新定义“原创性”的问题,他认为,原创性在艺术形式借鉴与融合中孕育,电影为文学提供方法、观察与文体资源,应对技术挑战需建立“更广泛视野”,汲取其他艺术养分。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张冀结合参观先进制造业的震撼体验,提出电影教育在坚守专业优势的同时,亟须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转化教育,以应对剧变时代的职业挑战。

著名作家赵德发以其作品《缱绻与决绝》(电视剧《生万物》原著)的书写为例,强调了深入生活对创作的极端重要性,呼吁电影教育必须引导学生们回到生活里去,培养学生“向下扎根”的能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分科治学”的理念亟待突破,要培养“跨界融合型人才”。电影是驱动文化娱乐复合体的“引擎”,通过“视觉的文学性”与“文学的视觉性”交融,回归文学滋养电影叙事的根基地位。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指出,文学与电影关系是“螺旋上升”,电影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新诞生”,需建立新思维、方法与模式,人工智能是“传承性革命”,而人文关怀、精神与表达才是电影的灵魂。他提出行动纲领的“三步走”:人才定义:从“技术专才”到“兼具文学深度与产业锐度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教学核心:从“技术传授”到“叙事智慧与人文心智的培养”。未来路径:“文学深度”与“产业锐度”融合是唯一出路。

作为共识落地的第一步,北京电影学院与作协社联部将共同探索建立“可持续运作、筛选、孵化优质文学IP的新机制”。本次会议标志着“北电大讲堂”完成了从思想交锋到战略协同的深度转型。在技术重构创作的时代,中国电影教育的未来,在于深植文学沃土,以对人的深刻理解讲述这个时代的故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刘忠禹

相关阅读
“文学与电影融合是艺术共振更是文化战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7
面向国际的电影叙事与传播研讨会举行 中国场景 世界表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4
《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2
《好好说再见》直面“临终关怀”获专家肯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4
“‘新大众文艺与电影美学观念新变’研讨会”举行 创新弘扬新时代电影的特质与主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03
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电影日活动成功举办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5
《小小的我》研讨会举行:影片的成功证明了多样化电影的市场潜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5
艺术|《从黄土高坡到电影圣殿》书写“中国电影教父”吴天明的从影经历、成长之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