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名画《十二月月令图·九月》
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都知道要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实际上,这些习俗都与火神有直接的联系。
在《重阳节民俗漫话》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萧放曾提到,重阳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指的是大火星。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古代日历《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如今,我们仍然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比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人们认为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火神的崇拜,起源于上古对火的崇拜及对五行人性化的信仰。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熟食、温暖,是火神信仰最初的渊源。古人认为,火神是先天正神,职司执法,掌人文昌、爵禄,增人福寿、财运。由于其历次降世为炎帝、祝融等文明始祖,教化百姓种植,采药、生火等生存技能,因此,火神因炎帝、祝融不仅成为华夏民族的祖先,而且还被后人遵奉为诸多行业的祖师爷。比如,火神是厨业(餐饮)祖师,随着火的发现,人们把火请进家里,野火变为灶火,火神也就成了百姓口中的灶君。民以食为天,随着餐饮业的兴起,为了祈求炉火常旺,于是厨师就把灶君视为这个行当的祖师爷。许多厨师出身的餐饮老板也要祭灶神,一是表示不忘本,二是希冀拜祖后灶王爷能保障自己的生意兴隆。
崇拜火神的行业还有很多,厨行之外还有鞭炮业、医药业、盐业、音乐业等等。
据史料载,祝融是黄帝的火正官,专门营火。受黄帝之命,他带兵去攻打蚩尤。竹竿一烧,噼啪乱爆,崩散了云雾,还崩瞎了蚩尤的一只眼睛。祝融打蚩尤有功,被分封到衡山,镇守南方。到了衡山以后,他又教老百姓用“爆竹”(锯成一截截的竹筒)驱赶名叫“山魈”的恶鬼。后来,人们用纸裹上硫磺、硝等做成“爆竹”。直到现在,还要数长江流域的湖南省浏阳、醴陵一带的鞭炮做得最好,因为他们的工匠是火神祝融祖师爷的嫡传弟子。
炎帝又被称为神农,他亲尝百草,一日之间中七十次毒,经历百死百生,得三百六十种可以治病的草药,以医治黎民百姓病痛,而且他还树立集市规模,互通财物,使百姓生活大为改善。因此,药商、医生均奉之为神明,并且立庙敬祀,百姓有任何病痛,也会诚心上香,多做善事,希冀能得到神农大帝的庇佑。
炎帝时,沿海一带的部落宿沙以煮盐为业,后宿沙归顺炎帝,《淮南子·遵应训》说:“昔宿沙之官,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因此,后世将炎帝作为盐业的始祖。
令人想不到的是,火神也是音乐行业的祖师爷。神农炎帝是人类文明的始祖,也是音乐行业的祖师爷。左丘明《世本作篇》记载:“神农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汉代《新论琴道篇》则明确地说:“琴,神农造也。”认为神农氏掌握政权后,“始制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可见神农氏为了教化百姓才制作了乐器。
在重阳节,人们登高避祸,也是源于火神为救善良之人的警示。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天的人们重九之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