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提问
孩子刚上初一,就出现偏科问题,还对数学抱着“摆烂”心态不肯学,身为家长既着急又无措,该怎样帮他走出困境、找回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呢?
专家观点
清华附中大兴学校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郑卓涵:孩子刚升入初一,正处于适应新学习阶段的关键时期,偏科问题叠加“摆烂”的学习状态,确实容易让家长感到手足无措。这种情况在初一学生中并不少见,只要找对方法、耐心引导,就能帮助孩子逐步摆脱困境,重新点燃学习的内驱力,那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我们首先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偏科”与“摆烂”背后的心理原因。偏科往往不是“不喜欢”那么简单,可能是某一学科初期基础没打牢,后续听课像“听天书”,逐渐失去信心;也可能是遇到过严厉的老师、经历过考试失利,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恐惧心理”;还可能是在擅长的学科中能获得成就感,而偏科的学科总让他感到挫败,于是下意识地逃避。而“摆烂”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既然努力了也没效果,不如干脆不努力,这样至少不用面对“努力后仍失败”的打击,本质上是孩子内心的动力不足、信心缺失。
基于这些原因,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情况尝试:
第一,先“破冰”,重建亲子信任,从“不指责”开始。家长可以找一个轻松的时机(比如饭后散步),跟孩子说一句“妈妈、爸爸知道你现在某一科有点难,肯定觉得很辛苦吧?”先让孩子感受到您的共情,而不是“又要催我学习”的压力。当孩子愿意开口时,认真听他吐槽学科的难点、遇到的挫折,哪怕他说的“理由”在您看来很幼稚,也不要急于反驳。只有让孩子相信“爸妈和我是一伙的”,他才会愿意接受您的帮助。
第二,拆“大山”,积累成就感,把“难学科”变成“小目标”。孩子对偏科科目“摆烂”,往往是觉得“这科太难,我永远学不会”。这时家长可以帮他把“大目标”拆成能完成的小目标,让他积累信心。比如孩子数学差,先别要求他“下次考80分”,而是从基础题开始,例如“今天我们只做5道计算题”“这周我们把课本上的3个知识点弄懂”。当成就感慢慢积累,他对这门学科的抵触心理就会越来越弱。即便这道题孩子没能算出最终答案,也不妨先肯定他的思路方向,或是那些做对的步骤,每一次表扬都值得认真给予。
第三,找“亮点”,强化动力,在偏科科目中发现孩子的“小优势”。很多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哪里没学好”,却忽略了孩子在偏科科目中的“小进步”。其实,这些“小亮点”正是点燃内驱力的火种。比如孩子英语不好,但这次单词听写比上次多对了2个,您可以说:“你看,只要每天多记2个单词,慢慢就会越来越厉害,妈妈都佩服你的坚持”。具体的表扬,能让孩子感受到“我的努力被看到了”,从而更愿意主动投入学习。
第四,借“外力”,必要时寻求老师帮助,家校配合更有效。如果您尝试了一些方法后,孩子的状态还是没有改善,可以主动联系孩子的偏科科目老师,让老师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老师的认可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当孩子在学校得到老师的肯定,回家后再配合您的引导,效果会事半功倍。同时,也可以请老师推荐一些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或资料,让孩子的学习更有方向。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摆烂”到主动学习需要一个过程。当您用理解和支持代替指责,用小目标代替高要求,孩子一定会慢慢找到学习的动力,摆脱偏科的困境。
(话题征集:在育儿的过程中,您有哪些困惑、迷茫?请您与我们联系,可在教育圆桌微信公众号上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复,并针对您的话题进行探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