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文物诉说跨越国界的生死情谊(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10-26 10:12

“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专题展目前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文物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重要桥梁。展厅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动人的往事,每一段往事都在无声地回答:当中华民族身处至暗时刻,是什么支撑我们挺过难关、走向光明?

从埃德加·斯诺来华采访时随身携带的旅行箱,到白求恩为适应战地医疗发明的“卢沟桥”药驮子模型;从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记录战斗细节的每一份纸质报告,到约翰·拉贝日记中泛着岁月黄的纸页……这些文物从来不是玻璃展柜里冰冷的陈列,它们既镌刻着烽火岁月里跨越国界的深厚情谊,也深藏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密码。

若你有机会走进国家博物馆南8展厅,不妨驻足看看这件特殊的展品——斯诺来华时用过的自来水笔。这支笔,曾写下《红星照耀中国》的最初手稿,曾细致记录下毛泽东同志“质朴纯真又锐利机智”的鲜活形象,更将“延安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1936年,斯诺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抵达陕北,正是用这支笔打破了舆论控制,让国际社会第一次清晰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苏区。后来,《红星照耀中国》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强烈震动——无数国际友人因这本书主动奔赴中国支援抗战,无数中国青年因这本书毅然前往延安投身革命。这支钢笔的故事告诉我们:文物是“历史真相的见证者”,它的故事能让我们在信息纷繁的当下,始终看清历史主线,守住精神坐标。

再看看这件“卢沟桥”药驮子模型。1938年,白求恩带着它穿梭在晋察冀的崇山峻岭间。这个药驮子设计精巧,两个驮箱分为20多个独立小格,可整齐容纳100次手术、500次包扎所需的器械与药品,在战地只需搭起一块门板,就能即刻变身为临时手术台。

在涞源战斗中,白求恩就在这样的“流动手术室”里,连续工作69个小时,成功为115名伤员完成手术,最终却因手术中手指感染,不幸牺牲在救治伤员的岗位上。这个药驮子装下的不只是药品器械,更承载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展厅里还有一组文物,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团结”的磅礴力量——印度援华医疗队的5位医生,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情谊,特意为自己取了带“华”字的名字:柯棣华、巴苏华、卓克华、木克华、爱德华。1938年,他们带着54箱紧缺药品,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日军的7道封锁线,最终抵达中国抗战前线。其中,柯棣华选择留在条件艰苦的太行山区,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始终坚守在战地医疗一线,最终因积劳成疾,在32岁的年纪不幸病逝。如今,展厅里柯棣华使用过的听诊器、巴苏华记录诊疗心得的工作笔记,仍在静静诉说着这段跨越国界的生死情谊。

这样的故事,在展厅里还有很多。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在与日军战机的激烈空战中不幸负伤,最终驾驶受损战机坠入长江,将生命永远留在中华大地;美国飞虎队队员在艰险的驼峰航线上,顶着暴风雪运送抗战物资,先后有1000多人长眠在茫茫雪山之中;南京安全区的组织者拉贝,用自己的住宅搭建临时避难所,保护了600多名中国难民,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丝毫不后悔留了下来,因为我的存在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

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人民的抗战从来不是孤军奋战,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与援助,是我们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力量。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当我们向孩子们讲述斯诺钢笔的故事,是在传递“追求真相、坚守正义”的力量;当我们向青年讲述白求恩药驮子的故事,是在传递“甘于奉献、勇担使命”的价值;当我们向世界讲述柯棣华、拉贝们的故事,是在传递“休戚与共、团结互助”的意义。

这些精神,正是我们美好生活的“根”与“魂”——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在追求物质幸福的同时,拥有更丰盈的精神世界;才能在面对挑战时,保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勇气;才能在走向未来时,始终铭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作者黄黎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从冀南币到人民币(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10-18
“十一”国庆节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正式对公众开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01
还原历史真相最有力的证据(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09-21
和平丰碑|中流砥柱立东方 和平光芒耀世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3
澳大利亚悉尼华星艺术团团长余俊武:用文化搭建平台,让和平的理念跨越国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1
草鞋、军号、铸字机—— 鲜血熔铸巍巍太行
人民日报 2025-08-16
我们胜利了!(以物鉴史) ——历史时刻的文物见证
人民日报 2025-08-16
以物鉴史|“逃责非丈夫”——两代科学家的抗战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8-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