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国际的电影叙事与传播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会议围绕中国电影如何在全球语境下重塑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力展开深入讨论。与会专家就政策战略、产业机制与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入研讨,形成了关于“电影强国建设”的多维思考共识:在制度建设与市场协同中完善中国电影的世界表达,以真实的中国经验、成就呈现现代中国时代精神,在对话与互鉴中,寻求中国电影叙事创新与传播升维的有效路径。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艺术》杂志社、《世界电影》杂志社承办。
中国电影的国际表达面临文化战略与政策规划的系统性提升的需求
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中宣部剧本中心主任秦振贵,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邓光辉,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王丹,业界代表王长田、刘春、应旭珺、冯伟、周铁东、蒋燕鸣、姜伟、钱重远、谢萌、张凡、汪也,导演蔡尚君,学者李迅、李洋、谭政等出席研讨会。
与会者表示,在全球文化格局重塑、媒介形态多元化的当下,中国电影的国际表达面临文化战略与政策规划的系统性提升的需求。要将创作生产、市场开拓、人文交流纳入中国叙事中,以社会进步与文化文明塑造“中国场景”,以组织体系完善构建“电影图景”,在对话与互鉴的“交流愿景”中形成新的传播格局与文化共识。
有关部门正努力完善“海外工程”等政策支持,同时注重以电影节等平台机制扩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与电影国际传播之间具备深刻的关联。中国制造与技术服务等在国际的影响,为文化背景的阐释传播提供物质基础。电影产业也需要实业式的系统化品牌战略、内容标准化与渠道建设,在更广阔的新形势下赢得全球市场。
中国电影应实现“造船出海”,转向全链条的国际化布局
会议认为,中国电影应实现“造船出海”,转向全链条的国际化布局,在全球竞争中形成可持续、可扩展的中国电影产业生态。中国电影的“世界性影响力”需要实现系统性布局、建立自主网络及长期产业机制。与会专家表示,当下已进入中国电影国际化主动出击的阶段,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要直面在全球竞争中的结构性局限,提升整个行业对海外市场的文化战略认识,通过市场驱动催生多元主体参与。中国叙事在国际市场上的传播不应仅依靠电影单体,更要看到数字媒介与消费产品共同构成的文化场景。在传播途径上,应建立常态化的海外激励机制,设计“国家电影节路线”,形成制度性推动。电影节已成为全球电影文化的缩影,要把中国电影纳入全球文化艺术体系中去思考,形成更深层次的影响。
同时,平台崛起亦将成为电影“走出去”的关键渠道,应借鉴微短剧出海等新路径开拓的重要经验。在传播受众上,中外市场仍存在思维上的差异。海外发行应注重锚定基础观众群体,实现长期投入和经验积累。
中国电影要以情感与精神层面的沟通实现真正的国际叙事转化
与会者认为,在创作层面,中国电影要以情感与精神层面的沟通实现真正的国际叙事转化,穿透语言、文化市场壁垒,以工业化品质和世界表达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与会专家提出了制片与发行双轮驱动的模式,以企业的全球产业布局与国家的经济战略协同,构建自有的国际传播体系。
落实到具体的制片、合拍的实践层面,在发掘中国文化及区域性文化的相同根脉之外,也应注重“文化翻译”的深层问题,实现对电影精神与文化语境的精准转译。
当下,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以个体视角与本土伦理回应着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与会专家认为,创作者的任务不在于迎合国际,而是以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反映社会情绪与时代精神,通过微观生命折射宏观时代,以中国式叙事激发普遍共情。同时,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应守住“表达中国”的文化阵地,在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表达中重建文化对话。
本次会议是“评创联动”电影评论新力量活动第二场研讨会,得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办公室支持,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期刊编辑部、电影理论研究处组织实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