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艺术节近日发布2026剧目单,其中,来自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的梨园戏《红眠床》名列榜单,将于2026年3月21日—22日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
该剧在2023年“蛇口戏剧节 | 孵化计划”和2025年“海丝新空间 | 戏剧孵化计划”作品《平行时空・陈三五娘》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创作,由梨园戏领军人物、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曾静萍担任艺术总监,曾龙担任导演,剧本大纲由编剧谢子丑整理,加上香港戏曲创作人江骏杰担任剧场构作,艺术节策展人水晶担任创作顾问,共同探索梨园戏当代创作新思路。观众既能领略荔镜笙箫的古典戏曲之美,又能感受戏曲新世代青春蓬勃的艺术创造力。
梨园戏有近九百年历史,是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红眠床》取材于经典古本《陈三》,由梨园戏领军人物加上香港戏曲新生代,共同探索梨园戏当代创作新思路,为经典注入现代新气息,对经典《陈三五娘》进行当代解读。
宋代潮州佳人黄五娘深夜不寐,倚靠在漆红镂金的红眠床上,她仰望纱窗外的明月,想念被流放崖州的情郎陈三。随着五娘的回忆流淌,她与陈三相遇相知的往事逐一浮现;在红眠床边,黑衣人的身影若隐若现,他们是数百年后的梨园戏青年传承人,亦是五娘的化身……
近九百年悠久历史的梨园戏,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风格古朴典雅。“陈三五娘”的故事原型早见于南宋,明代已有《荔镜记》剧本刊行,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原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于1954年按古本《陈三》整编为《陈三五娘》后,一直是梨园戏中最广为流传且影响最深远的剧目。
面对经典,梨园戏新生代以尊重传统并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之改编为“平行时空《陈三五娘》”,于2023年深圳蛇口戏剧节首演。经过两年来多次演出的不断打磨和优化,《红眠床》以独角戏名折〈大闷〉为主线,贯穿〈睇灯〉、〈投荔〉、〈磨镜〉、〈留伞〉等《陈三五娘》的经典段落,同时展现当代梨园戏青年传承人的挣扎与探索,戏里戏外,互为交融、延伸,情感真挚。
此次《红眠床》的升级创作是香港艺术节与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的联合制作,旨在扶持青年导演和创作者。《红眠床》登陆港艺更得益于2023年“蛇口戏剧节 | 孵化计划”和2025年“海丝新空间 | 戏剧孵化计划”对作品《平行时空・陈三五娘》的接力孵化,2023年该剧在蛇口戏剧节首度演出时,当时受邀现场观演的伦敦国际默剧节总监海伦・兰纳汉女士就对此剧表达了由衷的赞美,认为该剧所体现的东方美学和精致表演都令她感到震撼与感动。同在现场的香港艺术节节目总监苏国云先生也是在那时看到并高度认同该剧,其传统积淀程式之美和对新空间探索相合的成功实验,并萌发了将邀请至香港艺术节的愿望。
“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是由曾静萍工作室和爱丁堡前沿剧展联合发起的戏剧孵化计划,恺英网络为2024/2025年度联合发起方,该计划旨在挖掘、培育、孵化创新形态的中国戏曲及跨界作品新人新作,为优秀的创作方案及计划提供创作辅导、场地使用及资金支持,为青年艺术家在戏曲领域及含戏曲元素的跨界作品提供实践机会。早在2025年初,《平行时空・陈三五娘》就被纳入了2025年“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并于今年8月举办了启动仪式。
旨在挖掘、培育、孵化创新形态中国戏曲作品的“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从2024年开始创立,在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统筹指导下,已经实现了“孵化+展演+走出去”的一体化模式。该计划今年的另一部孵化作品《周记》前不久刚刚结束了在澳门城市艺穗节的演出,该剧讲述了一个关于母爱、传承与创新的故事,通过泉州提线木偶的表演和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奉献、长辈对晚辈的文化传承、新一代对传统的创新发展,引发了澳门观众的共鸣,触动了所有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此外,2024年“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成功孵化出的作品京剧《二丑》也先后参加了2024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2024繁星戏剧村第十一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融合戏剧《她的XY轴》也即将登陆北京鼓楼西剧场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独角戏剧节”,这一系列孵化作品不仅陆续登陆各地重要艺术节,更能深度承载泉州文化与地方戏曲基因,让“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成为“从泉州出发、为传统代言”的文化名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