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中国音乐学院出品、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制作的大型多媒体合唱剧《聂耳的歌》在国家大剧院成功完成第六轮演出。该剧以人民音乐家聂耳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经纬,通过合唱剧这一创新形式,将其《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等经典作品与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该剧不仅再现了聂耳的音乐精神,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交融、声情并茂的艺术盛宴,其从策划、创作到表演全链条的“学院力量”,更展现了中国音乐学院“以演促教、演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丰硕成果。
精益求精再现聂耳精神
本轮演出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担任总策划与艺术总监,汇集了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胡廷江与作曲家黄凯然,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黄训国以及导演沈亮等国内一线主创,金野、金刚担任指挥,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合唱团与兰州大剧院共同呈现。
历经多轮打磨,《聂耳的歌》第六轮演出在艺术上更加纯熟。“这一轮最特别的是把新老演员混编在一起,时间紧却激发出更多的化学反应。”导演沈亮表示,“这个戏每轮演出都在打磨,虽然演员换过、学生团队轮替、还有新组别加入,但正是这种高频率排练让我们总能找到新火花。”
整部剧以聂耳的音乐创作贯穿始终,富有民族情感的经典旋律经由作曲家胡廷江、黄凯然采用交响化的作曲手法全新创编,既不脱离聂耳原作,又焕然一新。“合唱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剧情推进基本靠合唱完成。”胡廷江表示,剧中的音乐是从聂耳已经创作的40多首原作里精选出来的旋律作为素材,做了交响化的拓展。从《口琴曲》到《卖报歌》,从《金蛇狂舞》到《义勇军进行曲》,饰演聂耳的黄训国和师生们通过情境化的演绎,让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故事鲜活了起来,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感。
“经过六轮演出,我已经从讲故事的人变成精神的传递者。”主演黄训国经过六轮演出的锤炼,对聂耳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表演与台上的聂耳融为一体,让观众仿佛看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轻音乐家,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
舞台营造的“审美幻境”令人称道。“Z”字形白色通道与环绕的白色模块,像散落的乐谱手稿环绕起来的一条“聂耳的音乐时空隧道”。“这些舞台形象不仅是视觉符号,更在物理上构成了巨大的反声板。”沈亮说,这一设计不仅保障了声音的现场品质,更让音乐的生命力得以最纯粹地释放。
“演学结合”创演模式打通院校与院团通道
演出第六轮,《聂耳的歌》不仅是一部成功的舞台作品,更是中国音乐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体现。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表示:“这部作品集中展示了中国音乐学院近年来的教学成果与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了院校与院团的专业衔接通道,展示新时代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自2024年10月首演后,《聂耳的歌》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接连呈现了六轮演出,足迹遍布北京、兰州、昆明以及聂耳的故乡玉溪等多座城市,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好评。有观众认为:“《聂耳的歌》的多媒体影像与多层次合唱交织,为经典注入了现代剧场魂魄,合唱剧的创新形式完美诠释了人民音乐家的艺术人生与革命精神,充满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更令人动容的是学生团队的成长。“中国音乐学院在《聂耳的歌》这部剧中,对学生们提出了非常职业化的要求,这对于他们来说标准是非常高的,但同时这种要求也让他们的成长迅速可见。”看到演员们在舞台上的成长,导演沈亮非常欣慰,她表示,“6轮演出的经历,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他们每一轮的成长和进步,因为舞台真的对于演员来讲是一个太重要的实践基地和课堂。”
《聂耳的歌》高品质的演出呈现和学生们在舞台上肉眼可见的进步速度,是中国音乐学院系统性、战略性推动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这背后少不了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中心的专业运作。自2023年成立以来,该中心构建起“课堂-舞台-社会”的实践闭环,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推出了《原野》《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荟萃》《聂耳的歌》等一系列作品,赢得了业内外的好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壁垒,真正达到‘以演促教、演学结合’。”李心草表示,学生需要舞台的历练,这种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方位的提升,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舞台场景中锤炼专业能力,实现从技术打磨到艺术表达的飞跃式成长,更通过提前模拟分工协作机制,从角色分配、责任落实到排练、跨专业的沟通协调,让学生提前掌握团队协作的“软技能”与“硬实力”。这种沉浸式培养不仅缩短了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周期,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全局思维。
“很多演员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够真正以核心角色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而中国音乐学院给了很多学生这样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历练。”沈亮表示,“我在工作过程当中,一直觉得跟他们工作的同时我也在吸取养料,我可能给予的是技术,但他们让我吸收到了更多的新鲜、热情、青春和理想主义,跟聂耳本人的气质更加契合。”
中国音乐学院供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贺梦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