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艺评|在定中静下来 在白中见深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17 09:06

在快节奏成为媒介常态的当下,我们被无数碎片化的影像包围,却越发难以“驻足凝视”。正在央视播出的《定窑瓷话》,在喧嚣中为我们按下了“暂停键”。这部由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历时多年创作,以曲阳县定窑为核心线索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千年白瓷的复兴之路和一群人在泥与火之间重新找到“心之所定”的历程。

从“看见手艺”到“看见心性”

曲阳是定窑遗址所在地,北方白瓷的发源地。影片开篇于考古现场。考古学者黄信带领团队在窑址碎片中反复筛检、比对、复原。数以十万计的瓷片、不断被否定的假设、无数次的烧制失败——这些缓慢而执着的工作,被导演以近乎“呼吸式”的镜头语言记录下来。没有爆款背景音乐的煽情,也没有绝美滤镜的渲染,只有工具、呼吸与瓷片的叮咚作响。这样的影像节奏,在当下显得格外稀有,也让人意识到:文化的分量,往往脱胎于专注的劳动与缓慢的时间。

从考古学的“寻根”,到匠人的“复烧”,再到青年群体的“再造”,《定窑瓷话》完成了一次关于“看见”的文化实践。它让我们重新看见手艺,也重新看见心性——那份藏在时间深处的恒心、定力与信念。影片的主题“定”,既是定窑之“定”,也是心性之“定”。导演胡雅文在创作访谈中曾提及:“拍定窑的过程,让我学会了静下来。”她把这种创作经验转化为影像美学:用长镜头、留白和环境声,构建出一种“静”的叙事。观众不再被引导去“看事件”,而是被邀请“进入时间”。这种观看的转换,正是影片的思想高度所在,在快节奏的时代,用慢的方式重新感受存在。而更深一层的意义则在于,影片不只记录了器物的制作,更记录了人与器之间的精神关系。在泥与火间,匠人们的行动几乎成为全片的隐喻:面对高温、失败与不可控,人唯有以“定”御“烈”。而这份心态,恰恰是我们今天被算法与流量所驱动的社会中所缺失的文化品质。

“白”的哲学与“火”的精神

《定窑瓷话》的美学核心,是“白”,但这不是单纯的色彩,而是一种被影像赋予了精神张力的文化哲学。定瓷之白,非雪白,而是“素白中见深意”,甚至是“五彩斑斓的白”,是一种温润的、留有呼吸空间的白。

影片在视觉上极力克制,采用低饱和度的色调、柔光与浅景深构图,使每一帧画面都像在呼吸。“白”在此成为一种“信仰”,它象征着中国美学的“虚静”传统,也承载着一种现代精神的自省力量。在“白”的世界中,创作团队并未追求奇观,而是让影像成为一种思索。

影片的五集——《寻找定窑》《如琢如磨》《窑火千年》《天下大白》《新星之火》——构成了一个从物到心、从史到今的完整结构。《寻找定窑》以考古与学术追溯为起点,是文明记忆的复原;《如琢如磨》聚焦工艺美学,揭示“白中求美、简中见繁”的东方哲思;《窑火千年》描绘人与自然的对话,在火与泥的互动中呈现“技以载道”;《天下大白》打开全球视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脉络,展现定瓷如何从地方技艺成为世界文明的符号;《新星之火》则将镜头对准青年匠人,以他们的实验与创新,完成传统与未来的衔接。

这一结构如同五层文化剖面,从“手艺的复原”逐渐上升为“精神的复兴”。特别是最后一集,青年陶艺人谷金康、苏星星、郭少雄等人的出现,为影片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气息。他们使用数字建模、3D打印、当代装置语汇重新演绎定瓷,让古老的手艺在科技中重生。这种创新并非破坏,而是一种延续与再造。它体现了影片的价值导向——非遗不止于保护,更应被激活。文化的传承不在形式的复制,而在精神的共鸣。青年匠人的探索,是新时代“定窑精神”的延展:敢于面对失败,仍保持热度与信念。

“火”在影片中始终贯穿,它既是物理的能量,也是隐喻和象征。火意味着考验、毁灭与重生。在定窑的世界里,火烧的不只是泥,更是人的意志。这使《定窑瓷话》超越了纪录片的再现功能,成为一部“工艺哲学影像”。它让我们在视觉上看到“静”的极致,在情感上体会“恒”的力量。面对流量文化的速朽,这种以工艺为媒的影像修辞,更显得尤为珍贵。

文化自信的柔性表达

纪录片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启发。《定窑瓷话》的意义正在于此——它以极小的切口讲述极大的世界。通过一窑一器的故事,影片完成了从地方非遗到国家精神的过渡,也展示了中国纪录片在“艺术叙事”与“文化传播”之间的融合新方向。这部作品形成了地方政府、学术机构与艺术创作者的“三维共建模式”。这一模式使纪录片不再来自于外部观察者的视角,而成为社会行动的一部分。清影工作室作为中国高校纪录片创作的代表团队,长期深耕于人文影像与学术研究的结合。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定窑瓷话》,团队始终坚持“影像即研究”的理念。此次,他们将田野方法、考古学思维与美学表达融为一体,使《定窑瓷话》兼具学术厚度与传播温度。

影片中青年一代的出现,不仅是一种叙事转折,更是一种象征性表达——传承进入了共创时代。当新技术与老手艺相遇,非遗不再是静态的遗产,而是一种动态的文化生态。通过他们的创作,观众看到的不只是古老技艺的延续,更是中国青年文化自信的表达。

正如影片所呈现的,“定窑”不仅是历史之“定”,更是心灵之“定”。面对社会的不确定与时代的加速,这种精神显得格外重要。片中,青年匠人谷金康在作品坍塌后平静地说:“没关系,再烧一窑。”这句朴素的话,几乎是对当下中国青年最好的写照——面对失败、焦虑与重压,他们仍能保持那份窑火一般的热情。这也是纪录片最终传达的思想:在文化自信的宏大叙事之外,我们需要一种柔性的自信——来自匠人的手,来自普通人的生活。它不是激昂的口号,而是温润的坚持;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成果,而是无数次“再烧一窑”的耐心。

影片以“白”收尾,那一抹釉色的光晕,既是器物的光,也是人文之光。

《定窑瓷话》告诉我们——

在快的世界里,慢是一种力量;

在艳的时代中,白是一种信念;

在变的浪潮中,定是一种方向;

窑火千年,瓷话犹在。

(陈凯宁)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艺评|聊聊文学中的爱情、婚礼与婚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4
艺评|一场野心勃勃的东方奇幻冒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4
艺评|麦浚龙的悲观底色 《风林火山》的风格化表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4
艺评|动画电影如何找到时代公约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4
艺评|看见舞蹈 也看见自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4
艺评|一不小心 他把旅行指南写成了经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17
艺评|《女孩》:舒淇的无畏与赤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17
艺评|以肢体交换想象 舞者与观众共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