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美丽北京”建设专场)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交通行业能耗总量约为118.7万吨标准煤,预计全年控制在246万吨左右,较“十三五”末期下降约22%。目前,全市交通行业新能源车保有量为12.2万辆,新能源化率45%,与“十三五”末相比提升了25个百分点,行业新能源化进程取得显著进展。
据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李泽钧介绍,“十四五”时期,本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改善慢行出行环境,吸引公众绿色出行。截至2025年8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879公里,年客运量突破36亿次;地面公交围绕“饲喂接驳+多样化服务”的功能定位不断优化,与轨道交通50米内换乘比例达到90%;累计完成404公里慢行系统改造和16个慢行示范街道建设,市民骑行体验良好、认可度高。
此外,本市持续拓展MaaS服务场景和碳普惠激励活动,累计签发碳减排量46万余吨。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由“十三五”末的74.0%提升至75.6%,绿色出行已成为市民的首选,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从源头得到有效降低。
李泽钧表示,本市通过一系列政策,如公交车辆更新购置财政补贴、出租汽车“油换电”资金奖补、老旧货车和大中型客车报废更新补贴、新能源货车昼运通行证等综合施策,推动交通行业车辆新能源化。目前,本市地面公交车新能源化率已达到80%,巡游出租汽车(除个体车辆和社会保障车辆外)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达99%,车辆新能源化为碳减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市不断调整运输结构,构建“铁路+新能源货车”的绿色运输“一条链”。据了解,“十四五”时期,本市重点聚焦矿建材料、钢材、煤炭等大宗物资以及米、面、粮、油等重要生产生活物资,持续推进货物运输“公转铁”。区域化多式联运发展模式逐步成熟,“平谷—莫斯科”中欧班列、“房山—塔什干”中亚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北京—天津港的海铁联运班列发运频次不断加密。2025年1—7月,全市绿色到发占比为11.52%,同比增长0.49个百分点,共实现1369.6万吨货物“公转铁”,PM2.5减排14.8吨,氮氧化物减排2586.4吨,碳减排33.9万吨。
摄影/李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编辑/胡克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