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经》
希腊神话中出身于泰坦神族的群星之神阿斯特赖俄斯和黎明女神厄俄斯生有四个孩子,分别是东风之神欧洛斯、南风之神诺托斯、西风之神仄费洛斯和北风之神玻瑞阿斯。无独有偶的是,《山海经》中也记载了四位风神。《大荒东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大荒之中的这三座神山,是日月升起的地方,东风之神折丹栖息于此,东风又被称作俊风。又有解释说“俊”字与“骏”字为通假,故而俊风又有大风之意。
《大荒东经》中还有一条:“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鹓,北方曰鹓……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北风之神的名字叫鹓,他的名字里带着一个鸟旁,大约他有一张鸟的面孔。
《大荒西经》载:“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西风神的名字为石夷,西风的别名为韦风。
《大荒南经》载:“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因因乎”这个名字很萌,他是南风之之神。清代学者郝懿行怀疑,其中一个“因”字是古本刻书的衍文,也就是多刻了一个因字,不过这也仅为一家之言。从以上记录,我们不难发现,风神们不但司风,还有另外一个职能,那就是“司日月之长短”,也就是时间的掌管者。
古人将春天的风,称作东风、俊风,《尚书大传》说:“东方为春。春者,出也,万物之所出也。”大约日月所出,始于东方,故而将春风与东风联系在一起。东风之神折丹居于日月所出之地,也与此相合。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云:“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属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将四方与四季结合了起来,故而夏风又称南风、秋风又称西风、金风,冬天的风则被称为北风。清代学者吴任臣认为,春令主东方,东风之神也是东方之神。则四风神,亦是四方神,符合古老神明身兼多职的特点。
除了以上四风神,《大荒北经》中还记录了另外一位风神——风伯。蚩尤大战黄帝,请来风伯和雨师助阵,给黄帝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后来请来了旱神女魃才解决了问题。东汉学者蔡邕的《独断》中说:“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人们还总结出了一套规律,“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箕也。”古希腊的风神出于星神,与我们古代的观念一致,这一点可能与人们对天象的观测有关。
对于风伯的形象,《山海经》中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有学者认为,他就是飞廉。屈原《离骚》中说:“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郭璞认为,飞廉的形象是鸟头而鹿身。西晋学者晋灼则认为,飞廉身似鹿,头如雀,头上长角,有豹子般的花纹,还有一条蛇尾巴。
商纣王有大臣,名飞廉,又作“蜚廉”,以善走闻名,经常充当使者,其得名大概率也与风有关。只是因飞廉之快,风神借其名,还是其名来自风神,孰 先 孰 后,就 不 得 而 知了。毕竟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文献,起自战国至秦汉,而他是个商代人物。周武王灭商时,飞廉不在朝中,就在霍太山进行祭祀,他的孙子孟增得到周成王重用,成了周天子的臣子,其后裔建立了秦国和赵国。秦人善养马、赵人善驾车,都是人类追求速度的客观体现,某种意义上说,秦、赵人堪称风神之苗裔。
古人认为,风神为犬形。《北山经》记载:“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将风神和狗联系在一起,这可能是《山海经》中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文献残片,发掘出的甲骨卜辞中记载:“于帝史风,二犬。”郭沫若的解释是,风是天帝的使者,祭祀时用两条狗。杀狗祭风的记录,还见于汉代文献《风俗通义》:“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以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犬在戌位,至少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有了这个观念。可见,将风神和狗的形态搭上关系,有着非常古老的渊源。另外,狱法之山的“狱”字繁体字作“獄”,是两犬夹言字,为两犬相咬之状,也可以算作风神为犬形的一个暗示。
晚期的神话中,神的形象彻底脱离了上古时代的半兽形貌,完全以人的样子塑造。《西游记》中的风神是一位女性,称作“风婆婆”,她有一个风口袋,张开就会刮起大风。当然,风不是想刮就刮的,必须有玉帝的旨意,她不过是个执行者。《封神演义》中也有一位风神,名叫菡芝仙,与金鳌岛十天君是好友,她的法宝也是一口风袋,撒开袋子,黑风滚滚,趁对手看不清,伤人于无形。后来从度厄真人处借来了定风珠,她的风袋就失效了,姜子牙用打神鞭杀了她,后来被封为雷部二十四天君之一的“助风神”。这位菡芝仙,只怕就是后来的风婆婆。
《封神演义》中还有一位主风的神仙,那就是摆下“风吼阵”的董天君董全,其风不是一般的风,而是先天之气,能化为万千刀兵,进入的人会被瞬间绞杀为齑粉,刚刚投奔周军的巨人方弼就是这样死在阵中的。借定风珠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阵。不过董全被杀后,并未被封为风神,而是成了雷部诸神之一。明代王逵《蠡海集》说:“风雷在天,有声而无形,故假乾位,戌亥肖属以配之,是以风伯首像犬,雷公首像豕。”这似乎解释了风雷同在一部的原因。
(白羽)
编辑/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