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以“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为主题,强调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与获得感。在此背景下,腾讯新闻《我有一个想法》“博物馆疗愈计划”第三站走进良渚博物院,将“博物馆疗愈”作为一种走入日常、贴近大众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推动公众在文化体验中安顿心灵。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其博物院共展出玉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600多件,通过三大展厅全面呈现考古成果与遗产价值,展现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本期“博物馆疗愈计划”,腾讯新闻《我有一个想法》生态计划发起人王姝蕲,上海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副教授王思怡,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畅销书作家陆琪,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共同来到良渚博物院展开文物导览与圆桌对谈,以五千年文明的宏观视角,帮助现代人缓解当下焦虑,从历史中寻找恒定价值,锚定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
良渚博物院厚重的历史纵贯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根脉联结”,有效消解当代社会中的漂泊感与无根焦虑。腾讯新闻“博物馆疗愈计划”良渚站进一步拓展了疗愈的维度:通过“玉器触摸”体验触觉疗愈,借助历史文物与当代艺术作品的对话激发跨时空共鸣,并充分利用博物馆建筑本身营造的静谧空间,延伸出环境与心灵的双重安顿,构建起多维度的疗愈体验。
博物馆为何能带来心理疗愈?又为哪些人群提供独特的心灵支持?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分享了他们的见解。
上海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副教授王思怡从三个维度分析了博物馆的疗愈功能:博物馆首先提供了一个让人从现实中抽离的“异质环境”,帮助完成“心理充电”;其次,精美文物激活大脑的奖赏机制,通过展现超越个体生命长度的时间尺度,为反思当下提供全新视角;最后,博物馆的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安全的心理容器。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畅销书作家陆琪从心理机制角度指出:博物馆通过呈现历史、文明与艺术等众多“平行宇宙”,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安全而丰富的心理探索模式。当一个人的注意力被这些全新世界吸引时,就能从情绪内耗中自然脱离——这正是对抗当代人普遍心理困境的有效路径。
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则从深层需求层面阐释:现代人的许多心理危机,源于与超越日常的精神叙事失去了联系。博物馆保存着文明长河中的真实印记,与这样的宏大叙事建立联结,精神空间自然开阔,就是一种深刻的疗愈。
玉器文明构成了良渚文化的精神核心。在本次文物导览中,多种玉器不仅作为考古实物被展示,更成为连接古今心灵、传递生命智慧的疗愈媒介。在心理咨询师陈海贤的引导下,现场参与者通过触摸良渚玉器复制品,体验了一场融合感官与文化的疗愈实践。他从多学科角度分析:触觉的愉悦可激发神经系统的放松反应;玉的文化象征是通过心理暗示来增强安全感。
王姝蕲从文化脉络上指出,中国人对玉的认同绵延八千年。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的理念,将玉人格化为品德象征。正如《红楼梦》中“宝玉”“黛玉”之名,玉已深深嵌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审美意识。
陆琪则从行为心理学角度观察,无论是古人佩玉以彰德行,还是当代青年佩戴“拉布布”传递叛逆态度,饰物始终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表达的外化。佩戴行为背后,是个体希望被看见、被理解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穿越时代的身份建构与心灵对话。
“博物馆疗愈计划”源于腾讯新闻《我有一个想法》生态计划2025年的创新孵化,由创想者王思怡提出“去博物馆,修复自己”的初衷,希望通过走进不同类型的博物馆,让文物真正成为可感知、可共鸣的疗愈资源。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寿鹏寰
编辑/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