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截至8月底,今年通州区市场监管局已对166起轻微违法行为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免罚金额达到797万元。
据了解,为落实包容审慎监管机制,通州区市场监管局于2020年在北京市率先推出《关于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的意见》和《通州区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首次违反不予处罚清单(1.0版)》,将50项轻微违法行为列入不予行政处罚情形。“自2020年的1.0版清单50项免罚事项开始,该清单几乎每年都在扩充和完善,目前,该清单已升级至5.0版本,免罚事项也增加到245项,共涉及17个业务领域71部法律法规规章。”通州区市场监管局法制科科长杨惠兰介绍,2020年至今,他们共对960起轻微违法行为作出了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免罚金额累计2029万元。
据介绍,目前正在执行的5.0版清单,整合了多个上级部门的免罚事项,不仅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领域的12项容错事项全部纳入并梳理整合为8项,还吸收了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的184项容错事项和北京市药监局化妆品监管领域的8项容错事项,通过“一张清单用到底”解决了不同清单适用范围和条件差异可能带来的执法困惑。
5.0版清单的实施让通州区市场监管局的包容审慎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杨惠兰介绍,该清单不仅进一步优化了结构,标注了职权编码、业务归口部门、上级清单对应序号,而且还新增了“备注”栏和目录索引,极大方便了基层执法人员查询和使用,使执法过程更加规范有序。
在包容审慎监管中,通州区市场监管局不仅注重免罚,还通过行政指导、说理式执法等柔性执法方式,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经营,帮助其预防、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今年5月该局出台《说理式文书工作指引》,在全局范围内推行说理式执法工作模式,用人性化执法护航市场主体茁壮成长。
通讯员 裴新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编辑/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