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中粮福临门亚麻籽油独家冠名的《城市风华录》深圳篇于10月2日20:00档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本期节目由总台主持人撒贝宁、王嘉宁、孟湛东,与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演员王鸥一同组成“风华团”,带着对“奇迹”的追问深入深圳肌理——在这里,智慧让效率有了温度,科创让想象落地生根,生态让城市长出诗意,包容让每个追梦人找到归属,融合让湾区浪潮奔涌向前。
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亮相深圳
以“深圳速度”诠释产业创新新高度
蓬勃生长的科创基因,是“深圳奇迹”最鲜明的底色。在深圳,创新正从实验室快速走进日常生活: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已在深圳龙岗区开门迎客。
6S超越了传统的销售、服务模式,新增“租赁”与“定制”功能,构建起“六位一体”的服务闭环,旨在打破机器人与大众生活的壁垒。店内,从可互动的机器狗到贴心的护理机器人,各类产品琳琅满目。主持人小撒仅需一按,一杯印有照片的拉花咖啡即刻完成——这正是“深圳速度”的生动写照,它正驱动机器人产业加速奔跑,让科技成果深度融入百姓日常。
在南山机器人谷,一条长达十多公里的创新走廊正见证着“上午画图纸、下午出样品”的“深圳速度”。这里不仅是水下机器人等前沿科技产品的孵化地,也是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抢占全球先机的前沿阵地。如今,百余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在此汇聚,顶尖人才与技术交织共振,构建出蓬勃发展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使南山成为全球机器人创新、创造、创业的热土。
具体而生动的创新成果,正不断将想象照进现实:被称为“赛博外挂”的外骨骼机器人,让“举重若轻”成为可能。佩戴者可轻松提起20公斤哑铃,该技术从“爬山神器”走向养老助行、工业防护,成为多场景适用的实用利器;仿生机器人凭借仿生皮肤与数十种微表情,为科技注入情感温度,还能够完成甜品制作;医院护理机器人投入应用,提供贴心专业的专属看护服务;全球首款全向智能抗流水下机器人,进一步拓展了机器人水下作业的边界。
“风华团”头顶掠过的工业级无人机,展现着“闪电般的敏捷”。作为全球低空产业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目前已建成1058个起降点,309条航线,已集聚19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形成全球领先优势,低空经济领域在深圳飞出“新高度”。
智慧Buff叠满
深圳的高效藏在每个细节里
深圳的奇迹,深藏于城市血脉——智慧交通的高效运转之中。被誉为“深圳之眼”的岗厦北枢纽,以其巨大的玻璃穹顶凝视着这座城市,每日吞吐超40万客流。作为亚洲最大地铁站之一,它凭借中庭无柱设计与立体分流,让五线换乘也能无比从容:最快1分钟,人流便悄然完成切换。
在这里,智慧生长出多样的形态:“刷脸”“刷掌”的无感进站已走入现实,为长者设计的掌静脉识别更显关怀;AI数字员工精通多语,有问必答。14号线的全自动驾驶列车,拥有一颗“智慧大脑”,如同随车医生般实时诊断运行状态;车厢拥挤度显示屏上,红黄绿人形图标动态指引,无声地协调出最大效率。
从“三天一层楼”的传奇,到会“呼吸”、能“思考”的地铁站,深圳不仅有速度更有温度。当晚高峰的人潮在此有序流动,科技的精准与城市的柔软,正共同谱写着一曲现代城市的和谐乐章。
千馆之城有座“魔法图书馆”
自动藏书系统酷似“太空电梯”
深圳的奇迹,不仅闪耀在科创的前沿,更浸润于人文的温度——在深圳这座被誉为“千馆之城”的现代都市,文化设施不仅数量众多,更以科技创新重新定义阅读体验。
地上是安静阅读的市民,地下是高速运转的“智慧工厂”,深圳图书馆北馆的魔幻之处就藏在地下。这座建筑面积达7.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有一个“硬核”书库,馆内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地下无人智能立体书库:整个书库占地面积达2862平方米,共分为5个库区,书库层高21.55米,货架层高18米,设计存储量超400万册,更凭借堆垛机、书架与书箱的协同运作,实现高效出入库效率,让“取外卖一样取书”成为现实。
“来了就是深圳人”
青年驿站里有城市温度
深圳的奇迹,更深植于包容共生的城市发展理念中。龙城CC创意街区里,青年驿站的15天免费住宿、24分钟网上办结落户,让“来了就是深圳人”从不只是口号,而是让每个逐梦人都能扎根的承诺。
深圳是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2013年深圳就在全国首创青年公益项目青年驿站,免费住宿政策已持续12年,深圳在10区设35个青年驿站,累计服务来深大学毕业生超21万人次。就业驿站里,工作人员现场办理就业创业补贴,让政策红利直达青年手中。在以往工作基础上,深圳市还探索了“深梦扬帆”住房公益计划,切实解决来深青年“留深扎根”的后顾之忧。
城市的奇迹来自人民,这座城市用细节告诉人们:“来了就是深圳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贺梦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