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北京跑者组织的慢跑京津冀活动在跑圈、网络引发关注。9月22日,他们从河北香河中心码头出发,沿着“北京七环”(首都环线)开始一场贯穿京津冀的“超级马拉松”,他们要在10天内跑完1020公里,且要保持低心率,边跑步边与网友聊天。一周的时间里,超10万网友线上参与,200多名来自京津冀的跑友线下陪跑,倡导健康锻炼。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此次活动最受跑友关注的原因,推崇的是一种名为“低心率慢跑”的运动。
曾多次创下中国男子长跑纪录的北京跑者于淼表示,低心率慢跑,也就是跑步时不再追求速度,而是把心率控制在有氧区间,减少心肺负担,从而降低受伤风险,科学的训练下,能让跑者做到超长距离“无伤”慢跑。他们希望借助此次活动带动京津冀更多人重新认识跑步,摆脱“跑步要快”的刻板印象。
10天贯穿京津冀 绕“北京七环”跑完1020公里
9月22日5点多,晨光微露,小雨淅沥。香河码头运河大道旁,身着蓝色运动服的跑友们正在热身。6点,于淼带领着京津冀的跑友们出发,开始这场挑战耐力极限的慢跑,这天他们要低心率慢跑115公里,抵达承德兴隆。
这次绕着“北京七环”跑1020公里,贯穿京津冀的“超级马拉松”,在很多人眼中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活动。而于淼还开着直播,边跑边与网友连线。不少人也是在直播中第一次认识于淼。
于淼是一位国家级“超马”(超级马拉松)选手,曾创下多项中国男子长跑纪录,完成过百余场线下马拉松、132场百公里及以上“超马”。他在北京三元桥的工作室里,门前矮墙上摆满了各种奖杯、奖牌。
于淼的跑步经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小时候体质很差,按他的说法,“打针吃药是家常便饭。”一次晨跑,让他打开了运动的“窗户”,此后每天坚持。随着体质慢慢变好,他开始对更多运动产生兴趣。但一次比赛中,因没注意运动安全,他左腿受伤,加上随着年龄增大,便发现自己已经不太适合高强度竞技项目了。于是,他开始对喜爱的运动逐一做了减法,尝试多个项目后,即便是坚持了20多年的篮球也放弃了,唯独留下跑步。
但不是所有跑步都意味着健康,在跑者中,因姿势错误、计划激进、心肺功能不足等问题导致损伤的例子比比皆是。于淼见过不少,有的是冲过终点后倒地不起,也有朋友是因心脏问题险些导致悲剧……
于淼意识到,想要跑得长久,就要关注健康跑步。他开始关注心率,提倡低心率慢跑。他说,想借助这次活动带动京津冀更多人重新认识跑步,摆脱“跑步要快”的刻板印象,让周边更多的人爱上运动,健康锻炼。
科学的训练方法 让普通人也能实现“质变奇迹”
23日早晨6点,在承德兴隆一酒店门前,第二天的跑步开始了。55岁的天津跑者刘淑娟也在队伍中,她是一名业余跑者,这一天她将跟随团队完成上午的50公里山路。
“其实我小时候身体和于淼差不多,按照我妈的话来说,我吃的中药包叠起来比我都高。”刘淑娟说,她那时因身体素质太差,基本都不上体育课,初中时还因生病休学一年,直到成年才慢慢好一些。
48岁时,人到中年的她想要减肥,开始接触跑步。“一开始我跑不动,跑一百米歇一会儿那种,确实不见效。”为了健康,她顶着肺部的灼烧和心脏的猛烈跳动,咬牙坚持一年,跑步距离才越来越长,瘦了几斤。刘淑娟说,可很快她膝盖开始疼,医院发现,是因肌肉强度不足导致跑步发力错误,磨损了膝盖。
一个业余跑者,却跑出一身专业运动员的病。在康复阶段,她想到以前在跑步协会接触过低心率慢跑,“当时我不理解跑步为什么要关注低心率,一开始试了几次觉得太慢,还没别人走路快,就放弃了。后来膝盖损伤了,反正也跑不快,不如再试试。”她康复后,开始放慢速度、缩短步幅、提高步频、注意心率、加强全身复合训练……
“速度慢下来,肌肉压力变小了,更容易感受发力、矫正姿态。”那天,刘淑娟本以为会累,但几公里跑下来,不仅膝盖没觉得痛,身体也比想象中轻松。
原本她只想依靠低心率跑步恢复身体,没想到长期坚持之后跑步能力也显著提高,实现“质变”。她不仅能够参加越野跑,还完成了42公里的全马比赛。
在“北京七环”活动中,不少骑行者、路人都忍不住与这群想要跑着贯穿京津冀的跑者聊几句,刘淑娟在承德还遇到了昔日的同学。
“她惊讶极了,不敢相信几年间我能跑这么远。”刘淑娟说,老同学中不少已经中年发福、满头白发,而那时身体素质最差的自己却依旧充满活力,如今她还在小区建立“慢跑团”,带领更多人参加低心率慢跑。
“中国阿甘”也来跑“北京七环” 低心率是秘诀
谢占军是一家鞋厂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却被跑圈誉为“中国阿甘”。2012年,他因一腔热血,用172天重跑了一遍10589公里“长征路”,磨破20双鞋,13天爬了5座雪山。今年6月21日,他又用57天跑完北回归线国内段,全程3018公里。
谢占军小时候个子不高,家里也买不起自行车,他就跑着上学,小学时每天往返3公里,初中时就能每天往返10公里,“后来我也不喜欢骑车,觉得跑步更有意思。”
成名后,很多人会问他跑步方法是什么,但他也说不清楚,直到后来听说了低心率慢跑,他恍然大悟:“这就是我的方法呀!虽然不戴心率表,但我知道自己心率不高,能边跑步边和骑车人聊天。”
谢占军跑姿与于淼相似,抬腿不高,步幅小,步频快,重心始终前倾,靠惯性自然前行。“因为脚掌落点在重心后面,膝盖不受压力。”他说,自己的很多理念,也与于淼等人一致——不要在意速度。
以往的跑步途中,谢占军没有像“阿甘”一样受众人追捧,只是独自背负行囊跑在路上,“很多人见到我都会笑我是疯子,有些饭店以为我是流浪汉,还不让我进。”谢占军对此并不在意,笑着说,“他们不理解我,但我能够理解他们,跑步是一个人的事,我自己感到快乐就够了。”
于淼介绍,所谓的“低心率”有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就是用180减去自己的实际年龄,这个阶段属于有氧跑,同时维持这个心率跑步能让心脏在一个舒适的状态得到锻炼。长期如此,运动者的静息心率就会下降,“但这个区间需要运动者花一定的时间自行摸索,找到适合这个心率的运动节奏。”
于淼和谢占军的静息心率,基本都维持在每分钟40次左右。
二型糖尿病患者 跑步代替胰岛素针剂
1020公里的路程,即使专业跑者也要做好充分的后勤保障。于淼的保障有两辆车,每隔10公里对跑友进行一次补给。业余跑者陈峰主动担任后勤工作,并跟跑部分路程,确保一众跑者的状态和路线安全。
“其实我是一名二型糖尿病患者。”陈峰说,2021年初,父亲生了一场重病,他在病房陪了17天,父亲康复了,他却因糖尿病险些晕倒,“当时看着父亲担心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身体不好,哪天真的出了大问题,老人该怎么办?”
陈峰决定运动锻炼身体,“当时我身高1.8米,体重有189斤,虽然听上去不是很胖,但我是细胳膊细腿,一个大肚腩。”他说,自己打心里不喜欢跑步,很抗拒心脏和肺部带来的压力,每次跑完都很痛苦,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直到2021年10月份,他认识了于淼,“他告诉我,锻炼并非训练,跑步应该是快乐的,是自己的事,不要和别人比速度,而是比自己更进步。”他在于淼的带领下慢慢掌握自己低心率慢跑的节奏……他专注于自身进步,兼顾力量、营养和休息,逐步提升同一低心率下的跑步距离。
当跑步不再痛苦,陈峰不再抗拒。仅用了3周,他单次跑步距离便突破了一个“半马”距离(21.0975公里);2个月后,他的大肚腩明显消失了;5个月后,在没有高强度训练、长距离拉练的情况下更是完成了第一次“全马”距离。2022年,他坚持训练的52个星期,有32次单次完成了“半马”距离。
“2022年4月份,我在医院做了一次检测,医生查看了我的C肽值,告诉我不用再打针了,坚持锻炼就行。”陈峰体会到了跑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除了日常锻炼外,还会报名参加一些赛事。今年9月21日中午,陈峰刚刚参加完“2025TNF100北京越野跑挑战赛”。
专家:穿插和增加多模式的辅助力量训练 效果更佳
“北京七环”活动逐渐接近尾声,截至9月29日,于淼已经从京杭大运河跑到了蓟州,又过了承德,穿越了丰宁坝上草原和草原天路东线,从崇礼、宣化抵达北京野三坡、十四渡……完成了871.1公里的跑步。其间,线上超10万人参与,线下陪跑的京津冀跑友超200人。
每天直播中,于淼都会倡议,“跑步一定要循序渐进,不断了解自己的身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跑步强度超过身体负荷就会带来伤痛。”他说,“跑步不需要把自己当成专业运动员来训练,了解专业理论知识是好事,可能会提高效率,但大众的身体和能力远不如专业选手,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
“跑步不仅仅是跑步,心率、力量、恢复、营养、休息缺一不可。”于淼说,这是一项综合性锻炼项目,不仅是靠双脚的运动,还需要专业方法强化核心肌群,锻炼上下肢与腰腹力量。
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医生陈照宇也表示赞同。
陈照宇医生拥有康复师、健身教练、营养师等多项资质,单独开设骨科体重管理门诊,他本人也是跑者,依靠专业知识从258斤减肥到了148斤。
他说,人的有氧运动区间心率计算方法,是最大心率(220减去自身年龄)的60%至80%。与之相比,于淼的计算方法得出的心率比这个要低一些,对跑者更加“温柔”。
“虽然对心肺功能锻炼最快的方法是高强度间歇训练,但低心率状态下慢跑的人更不容易感觉到疲惫,有效降低了锻炼的‘痛苦’,也有益于心肺功能的锻炼。理论上来说,只要没有达到心肺的极限,耐力越好,跑步行程就会越远,训练效果越佳。”他说。
“从心肺锻炼角度来看,这种跑法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是一种适合健康普通人的跑法。”陈照宇表示,但对于一些大体重和长期缺乏锻炼的人来说,如果没有系统性进行过上肢、腰腹、下肢的基本锻炼和前期减重训练,长时间跑步的缓冲与错误跑姿可能导致关节磨损。
此外,这种跑法属于持续消耗型,虽然能有效减脂,但在消耗脂肪的同时很难避免身体去消耗肌糖原,导致某些未刺激到的肌肉流失。对此,他建议大众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听取专业意见,在低心率慢跑的锻炼中,穿插多模式的辅助力量训练,实现全面的锻炼,既提升跑步效果,也保护身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李涛
校对/李建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