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国家的孩子”丹迪嘎讲述生活变迁:草场装了摄像头 在家就能远程放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24 17:44

“京津冀蒙媒体北疆行”媒体采访活动持续进行,9月23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国家的孩子”丹迪嘎老人家中,了解老人一家的生活变迁。

微信图片_20250924165034_1953_26.jpg

上世纪50年代末,三千南方孤儿在“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号召下北迁草原,这些孩子被称作“国家的孩子”。丹迪嘎出生于1955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作为“国家的孩子”中的一员,丹迪嘎从遥远的上海来到了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从此在草原上有了家,扎下了根。

今年70岁的丹迪嘎精神很好,身着民族服饰的他一见到媒体记者一行,就招待大家进屋,并奉上了香浓的奶茶。

1972年,丹迪嘎参军入伍,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役后,他回到阿拉坦杭盖嘎查,赶着马车穿梭6个嘎查放映科教影片,用影像为牧民打开科学养殖的大门,这些知识悄然改变着传统牧业模式。

1985年,丹迪嘎接任嘎查党支部书记,创新盘活2.8万亩集体草场,通过卖草创收、低价供草反哺牧民,三年实现集体“零负债”。他还组织牧民赴呼和浩特、包头学习现代化养殖技术,推动牧业从“靠天吃饭”转向技术驱动。

丹迪嘎向北青报记者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刚刚“包产到户”时,他们这里每户只有十几头羊和三头牛。但依靠勤劳与努力,大家的生活都得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善。

如今,丹迪嘎家草场面积有6880亩,又租赁了1800亩,养殖着300只羊和60头牛。年收入约30万元。“现在草场都有摄像头,放羊时我们根本不用过去,在家看着摄像头就能放牧了。”

近些年,丹迪嘎家还搞起了牧家乐,游客们过来还能享受到特色餐饮服务。有的游客特意从安徽等南方省份赶来体验。

“我这里距离县城大约25公里,以前要赶着牛车去县城买面粉,早上3点就出发,走六七个小时才能到县城。如今家里有了汽车,很快就能到县城采购,孩子们也常常网购,想要什么网上就都买到了。”丹迪嘎说,现在科技发达,生活变得更方便了。多年的经历让他感慨,草原的包容与家庭的温暖,让他完成了从漂泊孤儿到草原之子的蜕变,也铸就了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胡克青
校对/方立

相关阅读
总台“心连心”艺术团深入雪域高原慰问演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7
北京化工大学累计选派69名支教团成员建功西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01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全名单公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28
若尔盖草原上的牧民与狼
成都商报 2023-12-20
“花几千报名研学,不如自己带孩子玩一圈”
中国新闻网 2023-07-13
中共中央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决定
新华社 2021-06-29
西藏民众话脱贫:从富口袋转向富脑袋
中国新闻网 2021-02-26
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单
新华社 2020-11-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