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青年报记者9月22日了解到,首套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指导用书正式投入使用。该指导用书来自“花西子薪火传承·民族文化进校园”公益项目,覆盖彝族月琴、彝族口弦、藏文书法等课程,打破非遗传承“口传心授”的局限,为非遗教学提供标准化支撑。
正值开学季,成都、凉山、峨眉山、绵阳等四川省60余所学校陆续开启非遗开学第一课。川剧、峨眉武术、彝族月琴、剪纸等丰富多彩的非遗课堂,让民族文化浸润校园,在传承中焕发生机。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青年非遗传承人培养,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要推动非遗普及教育,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加强非遗师资培养。
“自2021年以来,‘花西子薪火传承·民族文化进校园’公益项目通过开展非遗教学、实施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以及开发非遗教学指导用书,逐步建立起可持续的非遗校园传承体系。”花西子母公司宜格美妆集团公共事务总经理曾敏表示:“通过开发非遗教学指导用书,打破非遗传承依赖‘口传心授’的局限,促进学校间、非遗传承人与在校老师间的资源共享,让非遗教学实现特色化和标准化的融合。”
自2022年起,花西子公益团队组建了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育专家、教材开发专家等50余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开发非遗教学指导用书。该指导用书从知识点梳理、教案设计到专家评审,力求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提供科学、系统、专业的教学依据。
2024年9月,“花西子薪火传承·民族文化进校园”创新性地发起“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推动“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的授课模式落地。截至目前,已有22名在校老师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式拜师,覆盖阿都高腔、彝族漆器、金江鼓乐等1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
未来,项目还将面向四川省20所项目学校的在校老师招募培育对象,携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更多在校老师有机会系统性地学习非遗知识与技艺,扩大非遗教学的师资队伍,以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公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刘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