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京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五万亿台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6 08:24

昨天(9月15日),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首场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会聚焦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主题。会上,北京亮出社会经济发展“成绩单”。

五年来,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实力实现了大幅跃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五万亿台阶,五年的经济增量约1.4万亿,相当于新增了一个海淀区的经济总量。

京津冀协同

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介绍,五年来,北京的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提升,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中央政务空间形象更加舒朗庄重,首都文化在保护传承中繁荣发展,持续增强国际交往综合承载能力,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更趋完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连续8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首位。北京中轴线历时12年申遗成功,世界文化遗产达到8处、居全球城市首位,尽显首都古今交融的恢宏气象。

五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杨秀玲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首个区域重大战略,三省市通力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坚定有序,北京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用疏解的“减法”换取了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加法”。

北京新“两翼”发力齐飞。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介绍,雄安新区因协同发展应运而生,与北京血脉相连。北京以分内之事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我们主动服务央属标志性项目疏解落地,中国星网已迁驻办公,华能、中化总部项目即将投用,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全部开工,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短短2年已聚集200余家高科技企业,形成创新‘小气候’。”

五年来,城市副中心发展从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向全面提升功能品质坚定迈进,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和大运河博物馆成为首都文化新地标,环球影城成为北京文旅新名片。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向纵深迈进,厂通路建成通车,跨界联通道路已达11条,通过升级改造提升检查站通行效率。同时,京冀两地还加快建设平谷线,建成后从燕郊到副中心仅9分钟。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区域内就诊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一卡通行”全面实现,科技成果区域转化效率和比重不断提升,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25%。“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总额近2倍,北京科技成果“蛙跳”现象得到扭转。“六链五群”产业图谱编制落地,产业协作由“施工图”逐步变成“实景图”,2024年三地GDP增速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地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达到11.5万亿元,高质量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经济发展

预计五年经济增量约1.4万亿

五年来,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实力实现了大幅跃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五万亿台阶,五年的经济增量约1.4万亿,相当于新增了一个海淀区的经济总量。发展质效也实现了显著提升,202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4.4万元/人、居各省区市首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多项指标也都是全国最优水平。2021—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这一增速是在各种风险挑战冲击下实现的,是在减量发展背景下取得的,为我国超大城市转型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五年来,本市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动机。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加快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在轨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145家、占总量的近三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成果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

产业创新方面,本市抢抓产业变革机遇,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58款、全国占比约三成,豆包、智谱、kimi等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商业航天产业培育壮大,拥有全国一半的核心研发单位、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顺利完成一级动力系统试车。近200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0多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系统布局未来产业,实现6G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夸父”量子计算云平台等技术突破。

“在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密度超越硅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剑华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均居全国城市首位。近年来,在京各类创新主体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有力增强我国产业韧性。比如,国内首个覆盖三大B细胞淋巴瘤的BTK抑制剂获批;自主研发的10亿像素级航空相机,是国内幅面最大、像元数最多、测绘精度最高的航空相机;全国首个完成10公里级火箭垂直起降回收试验。林剑华说:“类似的‘全球首创’‘全国首个’还有很多。”

城市治理

“有困难打12345”已成市民普遍选择

在城市治理方面杨秀玲介绍,五年来,本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绣花功夫提高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从生态环境看,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24年PM2.5平均浓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5.9%,“APEC蓝”成为市民日常可见的“北京蓝”。本市在全域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基础上,正全力打造森拥园簇的花园城市,三分之二的公园实现无界融通,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九成,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正成为现实。

从交通出行看,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52公里、站点95座,围绕轨道交通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比例提高到90%,创新推出通学、通医、通游等公交专线352条。聚焦市民停车需求,本市还通过错时共享等方式,累计提供共享停车位6万余个,未来本市还将以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式盘活资源,持续增加停车设施供给。

从基层治理看,本市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既对老百姓的个性问题及时响应解决,又建立了“每月一题”机制,对房产证难办等70余个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解决了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有困难打12345”已成为广大市民的普遍选择,探索形成了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之路。

民生保障

450多万老年人就近解决吃饭问题

在民生保障方面。杨秀玲介绍,五年来,本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民生愿景”一步步成为“幸福实景”。教育方面,主动适应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新增中小学学位超过15万个。全市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70%,集团内学校共享课程、师资等优质资源,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期待。医疗方面,大力推动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建成了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市民在网上能预约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52家医院线上互认181项检验结果、300项检查结果。同时,本市持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室设置和设备配备,市民能够在家门口看常见病、买常用药。“老老人”“小小孩”方面,本市发展了养老助餐点2666家、覆盖超过九成的城乡社区,450多万名老年人都能就近解决吃饭问题。为了让年轻父母少为入托发愁,提供普惠托位超过3.1万个,适龄儿童入园率、普惠园覆盖率均达到94%。

重点

本市预计2025年市场总消费超3万亿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十四五”期间北京经济总量将超5万亿元,本市如何在“十五五”时期延续经济向好的态势?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鑫表示,北京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同时基础稳、活力足。“十四五”期间,首都经济在持续承压中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曲线,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产业有支撑、需求有动力。

张鑫表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十四五”期间,本市准确把握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先后启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形成“双标杆引领、双引擎驱动”,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从北京国民经济前三大支柱行业看,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首位,可以说自启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来,信息服务业保持了每年至少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的速度;金融业资产规模超220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一半,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不断强化,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需求是发展的动力。“十四五”期间,本市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预计2025年市场总消费能够超过3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能够突破万亿元。消费新亮点竞相涌现,潮玩、赛事、演唱会等引爆消费活力,2024年全市举办大型活动近2000场、平均每天就有5场活动;前4年服务消费额年均增长超过7.5%、成为拉动消费主引擎。当前,本市正在全力落实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持续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加力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消费潜力。

“‘十四五’期间,本市的投资可以说是投向了未来发展、投向了城市治理、投向了美好生活。”张鑫说,“十五五”期间,北京经济发展活力胜过压力,机遇大于挑战,本市将深化“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首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18号线年底具备开通试运营条件

针对平原新城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将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一问题,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表示,平原新城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要一环”,发挥着内联中心城区、外携津冀的重要节点作用。

杨秀玲介绍,为有力支撑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本市依据各平原新城特点和实际,“一区一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各区正在聚焦产业发展、宜业宜居、要素配置、机制保障,以年度政策、任务、项目清单的方式,有序推进方案落地实施,平原新城重点产业功能区土地供应、规划审批、投资加力保障政策显效,集中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比如,轨道交通18号线年底具备开通试运营条件,19号线二期等线路计划开工建设。

此外,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等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开诊,儿童医院亦庄院区、宣武医院房山院区都要开工建设;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一批高校新校区加快建设,第四实验学校、清华附中昌平学校等30多所学校相继建成投用,人大附中良乡大学城实验学校、北京八中亦庄新城学校等一批优质校加快建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周超

相关阅读
京津冀产业协同:从单一产业外迁到“六链五群”落地 三地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24
“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背后有什么密码
北京青年报 2025-02-21
前三季度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万亿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8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站稳4万亿元台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2
上半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
北京日报 2024-08-29
上半年京津冀经济持续恢复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5万亿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8
半两财经 | 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0万元 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1
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10年跨5个万亿元台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