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草案)》。
会议指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目的是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把党在民族工作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转化为国家意志,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一个重要背景是,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历史和现实早已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
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虽然我国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此外,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等。
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
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落细落实?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旨在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促进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
《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显示,今年初次审议的法律案共23件,其中包括“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
今年8月,国家民委副主任段毅君对外提到:“配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立法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写入了11部相关的法律,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供法律支撑。”
此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
要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要做好法律案制定出台和贯彻实施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倪家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