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乞巧图卷》,传宋人绘,描绘七夕夜晚,宫廷中女性向织女星求智巧习俗的场景(局部)
《乞巧图轴》,清代任颐绘
《乞巧图卷》,明代仇英绘,描绘宫人们开始穿针乞巧与祭拜活动,供桌上有泥偶“磨喝乐”用来供奉神灵,藉以乞巧与求得多子
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今年的七夕节是8月29日。相传这一晚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期,好事者会藏于葡萄架下,想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天上的机密,凡间怎能窃听得到?无非是好奇罢了。七夕,是一个美好的词汇,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牛郎不是郎 织女本是星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先民就在《诗经·小雅·大东》中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周人很有意思,他们调侃说,不要看织女星如此奔忙,却终究织不出绚丽的锦缎。再看那颗闪亮的牵牛星啊,也徒有牛名,根本就拉不动车辆。这个时候还未嵌入爱情的元素。
到了汉代,这对星辰的故事,开始华丽转身变得凄美动人了。著名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深情咏叹“牵牛星”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但是这个时候,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他们与爱情的七夕还没有关联。
七夕相会的关键道具“鹊桥”,至少在东汉已有明确记载。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指出:织女星在七月初七这天应当渡过银河去和牵牛相会,是让喜鹊搭成桥梁才得以通过。相传到了七夕那天,所有喜鹊头顶的毛都会莫名脱落,就是因为它们曾被当作桥身承载过织女渡河。
牵牛星所在位置,是太阳、月亮以及五大行星运行轨道的起始点和终点。织女星,是天帝的孙女。到了三国时期,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深入民间和宫廷,曹丕在《燕歌行》中写道:“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大约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才从星辰神话传说步入七夕爱情故事中。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七月初七这天,织女将要渡过银河去见牛郎,按照天界的律法所有随行的仙人都要返回天宫。有一同行者问一个叫武丁的人:“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第二天,这位名叫“武丁”的人就消失了。从此以后,就有了“织女嫁给牵牛”的传说。
到了唐宋时期,牛郎七夕会织女的传说更加丰盈和动人。唐代杜甫的《牵牛织女》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北宋张耒曾作《七夕歌》,被苏轼高度赞扬。诗中说:“……河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与牵牛夫……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但令一岁一相逢,七月七夕河边渡……”
宋朝的七夕规定放假一天
“七夕节”一词最早见于宋代。蔡絛曾经收藏了赵匡胤建隆元年(960)亲征北汉前赏赐给后宫的一份诏书,诏书的大致内容是“朕亲提六师,问罪上党……未有回日,今七夕节在近,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千五与皇后、七百与妗子,充节料。”(蔡絛《铁围山丛谈》)剧钱,指宋代宫廷或节日期间用于歌舞、杂耍、游戏等娱乐活动的专门费用。七夕节来临,官家还不忘赏赐宫中女眷过节费用。
《宋史》明确记载,宋朝在国家层面命令七夕放假一天,“……端午、三伏、七夕、授衣、重九、四立、春秋分及每旬假各一日。”“太平兴国三年七月,诏:七夕嘉辰,著于甲令。今之习俗,多用六日,非旧制也,宜复用七日。且名为七夕而用六,不知自何时以然。唐世无此说,必出于五代耳。”(洪迈《容斋随笔》)
宋代初年,民间流行在七月初六过“七夕”节,官方认为这是五代时期形成的“陋习”,不符合唐朝的礼制和名称本义。宋太宗在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初二,专门颁布《改用七日为七夕节诏》,试图纠正民间习俗。诏书明确指出,朝廷的法令明确规定七夕节是七月初七。但是在东京城,同一座城市,七夕节竟然一直不在同一天,《岁时杂记》载“京师人家,左厢以七月六日乞巧,右厢则以七夕乞巧。”
乞巧是七夕盛大而隆重的活动,从下午三到五点,满城的孩童和女子,无论穷人还是富户,全都穿上了新做的衣裳。富贵之家,就在自家楼阁或者水榭,布置好丰盛的宴席和聚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时光。晚上,家家户户会在庭院里洒水清扫,然后在打扫干净的院子里摆设好祭桌和席垫,他们还在案上先铺楝叶再撒香粉再摆好美酒、丰盛的饭菜以及时令的新鲜水果。人以此来祈祷牛郎星和织女星给予福佑。大家都说此二星神将在今晚相会。熬夜守候的人,心怀虔诚和祈愿。
如果看到天河之中闪烁着明亮的白色光气并发出五彩光芒,那么这就预示着牛郎织女已经相会。这时就要立刻跪拜,同时向着星空说出自己的愿望:求富贵的,求长寿的,没有儿子的求孩子。但是有一个重要的规矩:每人只能祈求一样愿望,不能贪心同时求几样。而且,要严守机密,三年之内都不许说出自己当时祈求的是什么。欧阳修的《归田录》载:“蔡州丁氏精于女工,每七夕祷以酒果,忽见流星坠筵中,明日,瓜上得金梭,自是巧思益进”。
男孩乞巧重文思 女孩乞巧重女红
梁朝学者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夕乞巧习俗:“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这段文献清晰地描绘了梁朝时代江南女子七夕“乞巧”仪式的核心环节:穿针、摆果、验蛛兆。女子们通过挑战穿针引线的技巧,并观察蛛网是否形成圆满的形状,来占卜自己是否得到了织女的眷顾,变得心灵手巧。
在宋代,七月初六或者初七之夜,富贵之家多于庭院扎彩楼,名曰“乞巧楼”。大型的“乞巧楼”用竹、木、麻秆搭棚架,再用五彩纸帛精心装饰成层叠的楼阁或仙宫,在上面绘制或者放置牛郎织女及其神仙侍从的群像。这种棚子规模大,装饰华丽。简易版的“乞巧楼”直接符号化,仅用一根木杆和剪纸做成一座“鹊桥”,桥上中间放牛郎织女像,两边放神仙随从像。“乞巧楼”中“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众人焚香列拜,谓之“乞巧”。
男孩重文思,女孩重女红。七夕节当晚,东京城的男孩子们,各自将自己的毛笔、砚台、纸张、墨锭,放置在供奉牵牛星的祭位前面。他们会在纸上恭敬地写上自己的名字,乞求聪明灵慧。女孩子们则把自己的针线盒,或装有针线工具的箱子,放置在供奉织女星的祭位前面。她们同样会在纸上写着自己的名字,乞求心灵手巧。
妇女对着月亮穿针斗巧。年纪大的白天还穿不上针,更何况还是在月光下认线呢?这就考验手巧不手巧了。穿针斗巧,据说起源于汉代。比赛规则是将丝线穿过针孔,谁先穿过去为胜。可不是现代一个针孔,乞巧用的是特制的针,从汉代到宋代一直使用七孔针,难度系数很大。其实,这种针并不是平常用来缝纫衣服的针,而是专门打造的乞巧专用针——它针身窄小,针孔做得特别大。《岁时广记》卷二十六引《提要录》:“梁朝汴京风俗,七夕乞巧有双眼针。”北宋词人张先的《菩萨蛮·七夕》有“双针竟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句。
宋代七夕晚上,女子们流行玩一个叫“卜巧”的游戏。她们抓一种身体小、腿细长、浑身红褐色的小蜘蛛,这叫“喜蛛”,把它关进一个小盒子里。这个小盒子可以是金、玉做的贵重盒子,也可以是雕花上漆的木盒,样子都很精巧。把这个装了蜘蛛的小盒子放在供桌上,或者挂在七夕用的彩楼角上,然后就安静地等它结网。等到七夕第二天天亮后,女子们洗完脸、烧完香,就屏息凝视认真地打开小盒子,如果看到蛛网织得特别密、匀称,形状圆溜,网线也清清楚楚的,大家就高兴地喊“得巧多”!意思就是织女给的手巧福气多,以后做针线活、手工活儿会更棒!如果看到蛛网织得很稀疏、歪歪扭扭的,网眼大且乱,那就叹口气说“得巧少”。但这也不是坏兆头,只是说今年赐的巧可能少了点,手艺进步还得多练练,心诚的话明年会更好。
“磨喝乐”就是最早的拉布布吧
宋代七夕前的三五天,京城已是车马往来不绝,遍身罗绮者穿梭。潘楼是东京最繁华的“网红商圈”。从七月一日开始,潘楼街就车水马龙,被挤得水泄不通,喧闹声不断。到了七夕前三天,更是拥堵到无法通行。这里是最大的乞巧市,其次丽景门、保康门以及睦亲门外,多卖七夕时物。
宫禁中人、富贵之家以至士子平民,都以磨喝乐作为七夕必不可少的应时物品。《东京梦华录》载:“七月七夕,京城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碧纱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钱者。”
宋代吴县木渎镇(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有一位名叫袁遇昌的杰出泥塑艺人,他专精于制作七夕节的“磨喝乐”,他制作的一对磨喝乐,大约高六、七寸,就能卖到三四万文钱的高价。他手艺非常高,做的磨喝乐的嘴唇、牙齿、眉毛、头发以及衣服的褶皱纹理,都塑造得栩栩如生。最神奇的是泥娃的头部是中空的,用手按它会发出“窸窣”或“咔咔”的响声。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中记录了鄜州(今陕西省延安市富县)田圮塑的泥孩儿,闻名天下,姿态和情态变化无穷无尽、精妙至极,即便是都城中最顶尖的工匠试图仿制,也无法企及。他的作品一时价高至十缣,一床值钱三万文。一床也就五枚或者七枚,小者高二三寸,大者高一尺多。
有的磨喝乐还专门配置了精致的男孩女孩小衣服作为装饰。在南方地区,人们就把这种精巧可爱的小人偶称为“巧儿”。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七夕”条:“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真是奢侈华贵到极致也。小孩子们,把买来的新荷叶拿在手中,模仿磨喝乐的模样,惟妙惟肖甚是可爱。宋人赵师侠在《鹊桥仙》中说:“摩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
七夕时物最曼妙
除了磨喝乐,宋代还有“花瓜”“果食”“水上浮”“谷板”“种生”等七夕时物,这些物都放置在街心的彩色幕帐中出售。
“花瓜”,就是用瓜雕刻成各种各样的花儿。这种七夕时物在明代北京城还很盛行,《帝京景物略》说明代北京的“七夕,以瓜雕刻成花,谓之花瓜”。
“果食”其实就是巧果,是用油、面、糖、蜜为原料制作的“笑靥儿”,它平常的样子比较简单朴素,类似出家人吃的素点心。但是每到七夕节,就花样新奇细巧,各式各样,比如做成捺香、方胜之类的形状。还有人会特意把它做成人物形状的七夕版果食,用来当作互相馈赠的节日礼物。在街上,如果您买一斤以上的话,商家还会搭一对披甲顶盔、门神模样的小面人。
“水上浮”,就是用黄蜡浇铸成大雁、鸳鸯、鸂鶆、龟、鱼之类的小动物,再施彩绘描金,放在水盆里即可漂浮游动。
“谷板”,像现在的小盆栽或者沙盘模型,先找块小木板当底。在木板上铺一层土,然后种上小米。等冒出嫩绿的苗来,就在土里插上几间小茅草屋,种上几棵好看的植物或者小花小草,再布置几个农家小人儿,这样就做成一个田野村庄的缩微景观了。
“种生”,把绿豆、小豆、小麦放在瓷器内,用水浸泡,待其生根发芽,长到几寸高的时候,用红、蓝彩色丝线捆扎起来。京城中人擅长用刚折下来的未开的荷花,制作成假的双头莲,赏玩一时,然后带回家去,路人见了,纷纷流露出艳羡的神情。
民间还流行一种风俗:人们会用青色的小布袋装上百谷、瓜果的种子,互相赠送。这种仪式称为“献生子”,象征着祈求生子、子孙繁衍的美好愿望。七夕节,北宋东京的百姓有制作煎饼的习俗。这些煎饼既用来供奉牛郎织女,也会在仪式后自己食用。浙江人过七夕,即使是普通小户人家,也会买来鹅肉、鸭肉等食物。然后全家或邻里聚在家门口一起吃喝,他们称这种聚餐为“吃巧”。
七夕,一直也是文人词客感怀吟咏的焦点,他们用生花妙笔,以牛郎织女离合之情为主题,谱就无数叹咏星桥相会的动人词章。七夕,已经从唐代“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宫廷小确幸,发展到了宋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暗付金钗清夜半。千秋愿。年年此会长相见”的尘世浪漫。
文并供图/刘海永
编辑/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