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瓣瓣同心 | 跨地域协作构建名木基因“活档案” 京冀共筑古树基因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5 07:24

河北涉县固新村,看到拿着高枝剪的人在有着2000多年树龄的古树下聚集,村民们纷纷聚拢过来,“你们伤害古树,是要出问题的!”时隔多年,当时参与采集树枝的河北省石家庄市植物园科研所副所长杜娟仍对这一幕记忆犹新。经过耐心解释,村民的抵触情绪逐渐缓解,采集工作顺利完成。

如今,经科学培育,科研人员采集的“千年第一槐”枝条已成为一株株克隆苗,和其他近150株全国各地重要古树名木的克隆苗一起,在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的京津冀古树名木基因保存资源圃内茁壮成长。与此同时,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植物园的北京古树名木展区内,北京北海公园唐槐、颐和园古玉兰等多株北京古树名木的克隆苗长势喜人。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京津冀古树名木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三地科研人员通过嫁接等无性繁殖技术,跨越地域协作保存古树基因。不仅让河北涉县“天下第一槐”等千年古树的生命以克隆苗形式延续,更以“活档案”承载起古树的历史文化价值,编织出京畿大地互联互通的生态文化网络。

河北涉县“天下第一槐” 供图/涉县融媒
王永格介绍树木克隆苗情况
王永格查看树木生长情况
“拴马树” 供图/视觉中国

留住古树宝贵基因 涉县“天下第一槐”枝条进京

走进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院区内有一片京津冀古树名木基因保存资源圃,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映入眼帘。这里就像一个古树名木的“基因宝库”,分区栽植着众多古树的克隆苗。

“你看,这三株是河北涉县‘天下第一槐’的后代。目前长势正旺,枝干已透着几分母株的苍劲风骨,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延续着那棵千年古树的传奇。”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古树与树木健康研究所首席专家王永格说。

2016年,京津冀古树名木保护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三地开始联手挖掘古树名木文化资源,保护与复壮重点衰弱古树。

此后,王永格来到河北涉县,在固新村看到了这株25米高的“天下第一槐”。“古槐树差不多有八九层楼那么挺拔,树龄已超2000年。据说明朝末年,太行山一带发生大面积灾荒。灾民靠在老槐树下捡槐豆充饥。”王永格说,“初次见到古槐树时,我感到非常震撼。”

只见胸径4米多的古槐主干已完全中空,里面能站五六个人。古树仅剩下外层相对完好的木质部和树皮维持着树干的基本形态和支撑作用,树皮上布满了又粗又深的纹路,尽显沧桑。抬头看,一侧枝干已完全枯朽,但东南方向的另一侧枝干却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形成覆盖面积达半亩之多的新树冠。

为了保护古树基因,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与河北省石家庄市植物园合作,共同开展古槐繁育工作。

随着古树树龄增长或生长环境改变,它们遭遇健康问题的风险也会加大,导致繁殖能力越来越弱。古树携带的宝贵基因,需要用科学手段来传承。科研人员采集古树名木的枝条,通过嫁接、扦插和组培繁殖三种无性繁殖方式培育幼苗,保留古树宝贵的基因。

“针对古槐树,我们主要采用嫁接繁殖的方法。”王永格说,“在冬季休眠期,采集一年生的枝条,蜡封后放入冷库冷藏保存,至次年春季嫁接到普通国槐的砧木上。通过这种方法,繁殖的成活率很高。”

采集古树枝条时,河北省石家庄市植物园科研所副所长杜娟也在现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杜娟依然记忆犹新,“村民们看到村里来了十几个人,手拿工具聚集在古树下,以为要破坏古树,纷纷上前阻拦。”

面对这样的场景,枝条采集工作只能暂停。杜娟协调当地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向村民解释情况。“林业人员对村民说,我们是来保护古树的,不是来破坏它的。取些枝条不会毁坏树木,反而是要把古树的基因保存下去……经过耐心解释,村民的抵触情绪逐渐缓解,枝条采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眼前的这一幕也给王永格带来更深的触动。村民们把古树视作血脉相连的“家人”,用世代相传的敬畏心为它筑起无形的屏障,才让这棵古树在2000年的风雨里始终昂然挺立。

王永格把古树枝条带回北京,在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内悉心培育。

“我们先把嫁接苗放在冷棚里盆栽养护。夏季利用全光喷雾系统保持湿度,冬季利用电热毯、水暖等方式加热基质促进生根。直到第二年,才能在资源圃里下地定植。”王永格说,目前,三株“天下第一槐”的后代长势很好,胸径已经达到十多厘米,能够遮风挡雨了。 以树为媒诵读传奇 

“拴马树”克隆苗落户河北 

比起古树“后代”,王永格更准确地将这些树苗称为“古树无性繁殖苗”或“克隆苗”。她解释说,如果采集古树上的种子进行有性播种繁殖,风媒和虫媒可能带来其他植株的花粉,播种苗遗传变异大,与古树母株基因有差异。而无性繁殖方式可以保证树苗血统纯正,在基因测序时,它们的基因和母株古树完全一致。

据介绍,除了河北涉县的“天下第一槐”,在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京津冀古树名木基因保存资源圃内,还有河北阜平的古侧柏、河北张家口的古榆树等古树的克隆后代。

河北古树名木克隆苗在北京茁壮成长的同时,一批来自北京的古树名木克隆苗也得到了石家庄市植物园的精心呵护。

“多年来,我们完成了河北省内90株千年以上或具有重要文化景观价值的古树基因采集。同时我们也和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也向我们植物园赠送了一批古树克隆苗。这些克隆苗如今就种植在处于植物园最核心区域的北京古树名木展区内,供公众观赏学习。”杜娟告诉北青报记者。 这些克隆苗中,有的母株为北京北海公园的唐槐,这株古槐树种植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岁。北京市园林绿化宣传中心发布的资料显示,乾隆皇帝为了观赏和保护这株古槐,曾在树侧修筑屋宇,并点缀太湖石假山,取名“古柯庭”,还写诗赞颂这株古树。

还有的克隆苗出自北京海淀区万寿寺路西段的千年银杏。资料显示,这棵树背后还有一个传说,明末李自成带兵来到北京,因天色渐晚,为不扰民将战马拴在这株银杏树上,于树冠下露宿一宿。后人遂将这株银杏称为“李自成拴马树”。

如今,石家庄市民不用来到北京,就能在石家庄市植物园内看到这些有着几百岁乃至上千岁的北京古树名木的克隆苗。“我们这里有株克隆苗,母株是北京颐和园的古玉兰。刚送来的时候,我们非常小心,生怕风大给它造成伤害,特意单独搭了支架,确保它能长大。”杜娟说,如今这株古玉兰已经长到快2米高了,每年花季都会成为植物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得益于它的优良基因,它开花时会比其他玉兰树更茂盛。”

千年名木“后继有树” 近150株古树活体基因留存

在杜娟看来,古树名木能从众多树木中脱颖而出,本身就说明其基因存在独特的优势。因此科研人员守护好这些基因,就有助于未来弄清楚它们的基因优势所在,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就像北海公园的唐槐以及“李自成拴马树”,许多古树名木背后还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将这些古树名木的克隆苗引入石家庄市植物园,并在它们旁边设置知识展板,组织科普活动,可以让游客们更好地了解这些北京古树名木的故事,将这些历史和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们特意将这些古树名木栽培在儿童游乐园附近,很多孩子来到植物园游玩时,会看到这些来自北京的古树名木,了解它们悠久的历史。”杜娟说,很多孩子得知这些古树名木的岁数是他们爷爷奶奶年龄的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后,都会发出惊呼,并由此了解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性,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保护生态的种子。“我们希望通过在植物园中展示这些古树名木的克隆苗,引导民众了解、保护古树名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家园。通过参观以及实践活动培养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爱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激发人们一种自然情怀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形成宽容博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胸襟气度。”

如今,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圃地内已保留了全国近150株重要古树名木纯正血统的活体基因,这里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古树基因保存资源圃。王永格表示,这些克隆苗既是古树名木生命的延续,更是珍贵基因的“活档案”。如果哪天古树生命走到尽头,它们的克隆苗可以栽植到原地,将古树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永久延续。这些古树名木是京津冀三地文化血脉相连的见证,让京畿大地上的古树文脉跨越地域边界,在互植互育中交织成紧密的生态文化网络。

声音

多路径拓展古树基因生态经济双重价值

近年来,京津冀在古树名木保护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2016年4月,京津冀三地有关部门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发起成立了京津冀古树名木保护研究中心。2017年5月,该研究中心牵头邀请有关院校、科研单位专家,组成了京津冀古树名木保护专家委员会,为古树保护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以委员会为支撑,河北多次组织古树名木保护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对古树名木进行诊断治疗;举办培训会,普及保护和修复知识,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北京市陆续出台了古树名木评价、日常养护、抢救复壮等多部地方标准规范,其中包括了首部京津冀区域协同古树名木保护地方标准《古柏树养护与复壮技术规程》,同时也是国内第一个针对单一树种制定的区域性地方养护与复壮技术规程。规程总结了京津冀三地古树养护复壮的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首次针对古柏树制定了春夏秋冬四季日常养护技术以及生长环境改良、古树树体修补、支撑加固、常见虫害防治等各项复壮技术措施。对保护和传承古树这类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地区古树日常养护管理及保护复壮工作。

古树名木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不可再生的优质基因资源。在日前召开的“古树特异优良基因收集保存及资源圃标准化建设”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国家林草局、高校、科研院所、专业研究机构及生态企业等多方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古树基因繁育、异地保存、标准构建与成果转化等关键议题,展开系统研讨与深度谋划,释放出加快推动古树资源战略性保存与开发的新信号。

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首席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刘勇认为,应从“树体保护”上升到“基因管理”。需构建古树“基因身份证”体系,推动资源的可识别、可追溯与可用性,破解“看得见、留不住、用不了”的难题。构建异地保存圃和基因数据库,结合DNA图谱、无性繁殖、组培幼化等技术,是实现资源“有身份、可溯源、能再现”的关键。

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首席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应柏建议,应制定树种遴选原则,优先保育具有文化象征性和全国代表性的古树个体,提升国家资源保护工作的影响力。建立全国统一的古树基因保存、分类遴选与保护应用机制势在必行。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高级工程师陈建武表示,北京具备建设国家北方基因保存库的基础和责任,应推动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引领全国布局,建立古树种质的身份识别机制,确保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建议探索建立分区保存模式与数字档案体系,推动形成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全国古树基因资源收集保存与管理平台。并通过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化育苗、园林试用、生态修复等路径,拓展古树基因的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构建“保存—选育—应用”全链条技术体系。

统筹/孙慧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屈畅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邀市民打卡互动!首都功能核心区300余株古树勾勒“爱心”轨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20
北京首个古树名木保险落地 房山百株古树“病有所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23
广东古树名木保护见实效 建成古树公园210个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1-15
北京首次为古树买“保险” 百株古树开启线上募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0
广东851株一级古树和名木实现“天眼” 视频监控守护全覆盖
中国新闻网 2024-09-27
广东实施“一树一策” 去年抢救复壮古树名木4311株
广州日报 2024-09-24
中轴线寻宝 | 寻找中轴线树宝古韵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116株古树幼苗栽进中小学校园,包括太庙“朱棣手植柏”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