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夕阳的脚步变得踉踉跄跄的时候,二号门外的小学校敲响了当天的最后一遍铃声,小区的树梢挤满了叽叽喳喳彼此问候的麻雀,一群常在此地活动的“棒棒”开始拖腔拖调地吼起“太阳落土往下梭”“风吹石头爬上坡”,预告一天的劳作就要收工。
一切的动静,仿佛都是二老师眼中的开工号令,他急不可耐地催促陈爵三:“开始!开始!开始!”陈爵三收起讪讪的表情,一本正经说起了开场白:“锦绣城,人打堆,龙门阵,接着吹;今天不说重庆城门九开八闭,单说锦绣城社区一号门前的烟火气。”
二老师自称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平日潜心研究“鲲”“刍狗”等物,偶尔涉猎“约德尔”唱法。有一回翻家谱翻到一位祖宗大名陈爵一,拍案叫绝,深感折服,由此自号陈爵二,为子命名陈爵三。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心有千千结,曾拥有许多忧伤、许多寂寞、许多欲说还休,然而那夜在一号门前的小板凳上一坐之后,从此清净了。
他的印象中,白日里有一搭无一搭的“磨剪子抢菜刀”让一号门前的广场愈加空旷,傍晚时东一坨西一坨的摆手舞芦笙舞象脚鼓舞让广场人气十足。“五一”前夕,他突然发现,仿佛一夜之间,广场上冒出了几十家夜市摊位,火锅、串串、烧烤、广东河粉、扬州炒饭、柳州螺蛳粉……二老师本来勤于研究,他的眼睛和脚步忍不住穿过攒动的人群和明亮的灯火,寻找到了夜市兴起的原因——广场的边上,立着一圈易拉宝,有的写着“发展夜经济,点亮烟火气”,有的写着“免罚清单制度”,有的写着“关于支持夜市经济的十条新举措”……
二老师点了一瓶啤酒,一份幺孃孃葱油饼、一串小姐姐烤肥肠,吃饱喝足后就地搞起了调研。他得知,卖炒粉的是从沿海返乡的创业人员,卖卤菜的是一对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情侣,卖手工艺品的是一位拥有粉丝的小网红。一边调研,一边思考,他突然心生一计,为正在本地传媒学院上学的陈爵三重新取个名字:“把夜熬穿”。
一个周末,随着那句“锦绣城,人打堆……”在屏幕上响起,“把夜熬穿”开始了夜市直播。
“把夜熬穿”一晚播出一家商户,各位老板争先恐后亮出绝活。有一晚,专卖素菜的老刘在砧板上飞快切出土豆丝、南瓜丝、萝卜丝,还将一根黄瓜两头削,削出的薄片连成几米长不断线。有一晚,卖火锅的老秦全程对着镜头,现场炒制火锅底料,趁热端上桌,放进食客面前的九宫格。有一晚,卖米线的老徐讲了一个故事,汶川大地震当晚,自己当街架锅,煮完了家里所有的米线,免费送给露宿在外的居民。有一晚,卖炒饭的小钱,讲述了2022年8月极端高温,缙云山突发山火,自己加入摩托车志愿大军,通宵战山火的点点滴滴。
陈爵三忙着的时候,二老师总想帮帮他。开始的时候,他以陈爵二为名,在直播间说些之乎者也的句子,似乎调动不了人家情绪。后来,他改成以二老师为名,说些“哥不白看,哥给你点赞”“远离夜食从你们做起,哥做不到”“只要心态好,到处都是巴厘岛”之类,居然大受欢迎。
“把夜熬穿”小有名气的时候,二老师越发忙得不亦乐乎。他既要帮儿子想些“这碗小面的长相香喷喷”“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这样“有品位”的句子,又要准确回答网友们讨教的“一只鸡一天最多可以下几个蛋”等问题,还要事前向摊主们发起相关话题,比如泡菜坛生花后有很多种处理方式,而最佳方式是往坛里放入炒香的干胡豆,等等。
今年夏天,重庆格外热。然而一号门前的夜市仿佛跟天气较上了劲,天越热,人气越旺,地摊生意持续向好。弄得所有老板见到二老师,无论男女,眼神一律都是“风含情水含笑”。
暑假临近的一天,一号门前的“第一家地摊火锅”来了一群特殊顾客。他们是陈爵三学校隔壁的药学院学生,全部来自老挝等国,因为关注了“把夜熬穿”的直播,结队慕名而来。二老师听说他们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而且是药学专业,当即发起一个话题:中国四大名著里的中医药知识。当陈爵三架起摄像头的时候,二老师从《红楼梦》里的冷香丸开讲,讲《西游记》里悟空悬丝诊病时的寸脉、关脉、尺脉及七表、八里,讲《水浒传》里蒙汗药的原料可能是曼陀罗花,讲《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人染沉疴”从糜粥饮和药服到肉食补猛药治到病根去人得生三部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时而颔首时而发问,时而大笑,现场人气旺,直播间里点赞一片。
上周三是二老师生日。晚上10点,他坐在那家烧烤摊前,正要自斟自酌。突然一声“生日快乐”,烧烤摊附近十来个摊位的老板都过来向他敬酒。在一串串“感谢引流”“感谢带火”的感激声中,二老师舌头僵硬,一遍遍重复着“你们干了,我凭良心喝”。
晚上11点,二老师歪歪倒倒走到一号门,一脸正色地请教门卫:“师傅,请问二老师住几栋几楼?”
门卫早已熟悉他,但还是端详了一阵,才一脸正色回复道:“你就是二老师嘛!”
“我知道我是二老师,关键是我住几栋几楼啊?”(汪渔)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5日 第20版)
编辑/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