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牵牛”“织女”遥相望
人民日报 2025-08-23 11:45

清任颐《乞巧图》。

清姚文瀚《七夕图》。故宫博物院供图

进入农历七月,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在古代,节令关乎生产活动,是祭祀、农事、饮食和娱乐休闲的综合,亦是礼和乐的统一体。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姑娘们有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又叫“乞巧节”,又因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亦称“女儿节”或“少女节”。

“牵牛”“织女”在上古时本是两个星座的命名,后来慢慢演化成家喻户晓的神话爱情故事。早在三四千年前《夏小正》中就有“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向)”的记录,七月的黄昏,织女星发出明亮的光华,高悬于夜空。《诗经•小雅》中就有了这个神话传说的雏形:“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跛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七夕节真正形成是在汉代,逐渐形成了“穿七孔针”“晒衣”“晒书”的习俗,到了魏晋南北朝,以瓜果祭牵牛、织女双星的风俗初步形成。《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一种红色长腿小蜘蛛,如果它结网在瓜果上,就会被认为得到织女的青睐。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明、清时期,七夕风俗愈盛,各地还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清代宫廷画家姚文瀚绘制的《七夕图》分绘七夕之夜天上与人间两个场景,画面上方,长空静谧,牛郎牵着老牛与驾乘祥云的织女遥相呼应,鹊桥相会。画面下方,则是人间女子们正在进行各种乞拜活动。

明、清以后,流行“丢针验巧”的游戏。在七月初六晚上,将碗盛满清水,放在廊檐下太阳能照到的地方,使水面晒出一层薄膜来。初七日中午,将针投入碗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如果水下有花朵、鸟兽、云彩之影等,便是“巧”的象征。清代宫廷画家陈枚所绘《月曼清游图册之七月》和海派画家任颐所绘《乞巧图》分别描绘了宫廷与民间“丢针验巧”的情景。只见精心梳妆打扮的女子们围在盛满清水的瓷碗旁边,小心翼翼地向碗中投入绣花针,观者皆屏气凝神,希望好运降临。

清代宫廷,凡逢节令,都会上演节令戏,七夕这一天上演的应承戏主要有《七襄报章》《仕女乞巧》《银河鹊渡》《鹊桥密誓》等,故宫保存的戏本和戏衣,反映了当时演出的场景。一件香色绉绸缀绣花蝶纹牛郎衣,领口及下摆缀有丝线排穗,形如遮风避雨的蓑草,以显示牛郎穷苦人的身份;一件雪青缎绣平金喜字花蝶纹织女衣,绣有表现牛郎织女恩爱的纹样,华丽飘逸。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令人向往。

鲁颖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编辑/张丽

相关阅读
历史|七夕 水拍银盘弄化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4
历史|七夕 水拍银盘弄化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3
夜读|琴瑟曾有和鸣,方懂人间至乐
有书 2024-08-10
历史|牛郎织女的前世今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2
八月银河迎来最佳观赏期:“牛郎织女星”遇浪漫流星雨
中国新闻网 2023-08-09
历史|惟与蜘蛛乞巧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05
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七夕节目今日播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04
昌平丨流村镇开展“七夕乞巧”系列活动
云上流村 2022-08-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