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二战后的美欧关系中,尽管美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历届美国政府在外交场合仍然保持着对欧洲盟友的表面尊重,维持着一种心照不宣的伙伴关系温情面纱。特朗普的上台将这种精心维持的外交礼仪击得粉碎。无论是他的第一任期还是最近的第二任期,特朗普通过一系列单边主义行动,毫不掩饰地将美国利益置于欧洲盟友之上,彻底改变了美欧关系的面貌。最近欧洲领导人集体赴美,却在白宫遭遇了一幕幕令人咋舌的外交场景,充分表明特朗普压根不把欧洲领导人当作平等伙伴对待,将美欧关系的不对等性推向了新的高潮。
8月18日的白宫会晤成为欧洲外交史上难以抹去的记忆。这一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多位欧洲领导人前往华盛顿,试图就俄乌冲突的解决方案与特朗普总统进行磋商。会晤的安排本身就已经显露出美欧关系的不平等:特朗普先单独会见泽连斯基,而提前抵达的北约秘书长、欧盟委员会主席、德国总理、法国总统等欧洲领导人,只能在旁边房间等候。更令人震惊的是,会谈期间特朗普甚至突然中断讨论,起身离开去给俄罗斯总统普京打电话,留下欧洲领导人面面相觑。
椭圆形办公室内的座位安排将这种不平等关系视觉化地呈现给全世界。特朗普舒适地靠在总统办公椅上,而对面的欧洲领导人则坐在低矮的凳子上,犹如学生聆听老师的教导。这种刻意安排的场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讨论。欧洲领导人脸上紧绷的表情透露出他们的不适与无奈,却没有一个人当场表示反对。这张照片成为美欧关系新时代的象征——美国毫不掩饰其支配地位,而欧洲则被迫接受从属角色。
此次白宫会晤的前奏是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的单独会晤。三小时的闭门密谈没有欧洲领导人参与,却决定了欧洲大陆的安全未来。会谈后,特朗普公开宣称需要“全面和平协议”而非单纯停火,措辞与普京的长期主张如出一辙。更让欧洲不安的是,会谈中传出乌克兰可能需要割让部分领土以换取俄军停火的消息,被特朗普轻描淡写地称为“双方让步”。欧洲人家门口的冲突,欧洲人却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这一事实残酷地揭示了美欧权力关系的现实。
特朗普政府对欧洲的经济施压同样毫不掩饰。美国对欧盟征收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2%飙升至15%,创下二战后的历史纪录。《通胀削减法案》中巨额补贴直接掏空了欧洲企业的竞争力,迫使德国等欧洲巨头将工厂迁往美国。能源危机中,欧盟被迫以四倍高价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最近,特朗普政府还宣布对进口铜征收高额关税,并威胁对关键行业加征更高税率,这些措施直接重创了欧洲的工业供应链。
面对如此公然的不平等对待,欧洲领导人的反应却显得软弱而分裂。马克龙虽然多次强调“欧洲绝不是美国的附庸”,但在实际行动中仍难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德国总理在白宫的表现相对坚定,但当其面对特朗普的直接反驳时,同样选择了沉默。欧盟委员会主席和北约秘书长在会谈中途提前离场,这一举动或许表达了他们的不满,却无法改变欧洲被边缘化的现实。
特朗普撕碎美欧关系温情面纱的行为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其“美国优先”政策的必然结果。这种政策抛弃了多边主义和联盟政治的传统智慧,代之以赤裸裸的交易性外交。在这种框架下,国际关系不再是基于共同价值和利益的合作,而是纯粹的实力博弈和利益交换。欧洲国家被迫适应这种新的现实,却发现自己既无力改变美国的行为,也难以迅速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欧洲面临的困境在于:既不能完全接受美国的主导,又缺乏独立应对俄罗斯威胁的能力。这种两难处境使得欧洲领导人在白宫只能默默坐在小凳子上,忍受外交上的羞辱。特朗普或许认为这种赤裸裸的权力展示是“以实力寻求和平”的表现,但实际上它正在侵蚀西方联盟的根基,为未来的国际秩序注入更多不确定性。
美欧关系向何处去,不仅取决于美国的政策,也取决于欧洲如何回应。欧洲需要找到平衡点,既避免与美国正面冲突,又维护自身利益和战略自主。这需要欧洲各国展现更大的团结和战略远见,发展独立的安全和外交政策能力,减少在关键领域对美国的依赖。同时,欧洲也应探索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平衡的伙伴关系,为多极世界秩序做好准备。
特朗普的白宫会晤成为美欧关系的转折点,迫使欧洲直面其战略弱点。无论是俄乌冲突的解决,还是未来全球贸易秩序的重塑,美欧之间的博弈都将继续。唯一确定的是,那张特朗普坐在大椅子上、欧洲领导人坐在小凳子上的照片,已经永远改变了人们对跨大西洋关系的认知。传统的美欧温情关系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现实、更加交易性、更加不平等的新型关系。
(向长河)
编辑/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