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三河招牌风波”,有了初步处理意见。4月15日,河北廊坊市联合调查组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发布情况通报。通报称,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三河招牌换色风波”发酵多日,终于等来一纸通报回应,给了公众和商户初步交代。“免职处理”“深刻反思”“全面整改”,严肃查处不护短、直面问题不回避,体现了对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零容忍的态度。相信随着后续调查报告的出炉,会有更多的事件始末和细节被还原。
“三河招牌换色风波”教训不可谓不沉重。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处理,说明在此事件中,无论是决策过程,还是面对舆论监督,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都处理失当。城市管理是一门学问,是对决策者和职能部门工作作风和管理能力的考验。优化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宜商宜业环境,确实有其必要。然而,不同城市有不同定位,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建筑风貌;优化城市管理,既未必要统一某种模式,更无需盯着一块块参差百态的店面招牌。即使要推行“招牌换色”,也应充分倾听经营主体声音、考虑权衡商户切身利益;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科学性和民主性,断不能根据个别领导主观判断,断不能搞“一刀切”“一言堂”的雷霆式管理。
回看“三河招牌风波”,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权力不能越界、不能过度管理百姓生活,依法行政是一道不能跨越的红线。任何公共政策决策的出台,一定要经过广泛科学的调研论证,要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推行政策的过程,也是动态寻找最大公约数、及时调整优化政策的过程。如果“招牌换色”一开始就倾听和吸取市民和商户意见,就不会出现满城染“绿”的荒唐一幕。决策没有社会共识,也就没有公信力;措施不得人心,效果也就适得其反。禁止“红蓝黑”三色,恰恰抹黑了城市和政府的形象。
三河“招牌风波”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刀切”“一言堂”管理的弊端。但要“深刻反思”的岂止三河一地,出台店招改造奇葩规定的案例不时发生。行政乱作为就是折腾老百姓,更多城市管理者都应该引以为戒,珍惜手中为人民服务的权力。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上、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科学决策,虚心接受监督,城市形象才能更加美好。
(记者 李松林)
编辑/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