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于当地时间4月13日在秘鲁利马逝世,享年89岁。这位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其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绿房子》《酒吧长谈》《公羊的节日》《世界末日之战》等作品影响了中国的文学爱好者。
略萨的儿子阿尔瓦罗·巴尔加斯·略萨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家庭声明中表示:“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我们的父亲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今天在利马安详去世,身边陪伴着家人。”这位作家的三个孩子补充说,不会举行公众仪式,但他们将进行家庭告别。
1936年3月28日,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出生在秘鲁南部亚雷基帕省首府亚雷基帕市的一个中产家庭。马里奥是他的名字,巴尔加斯是父亲的姓,略萨是母亲的姓。略萨幼年在国外长大,青春期就读军校,年轻时做过银行职员、新闻记者、编辑、特约撰稿人、图书馆编目员等工作,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
1963年,年仅27岁的略萨凭借长篇小说《城市与狗》跻身拉美文坛,与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和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一道,成为“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并于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略萨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便已成名,而他真正被中国学人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外国文艺》杂志1979年第6期刊发题为《秘鲁作家略萨及其作品》的文章,介绍了略萨的成长历程,并对其作品《城市与狗》《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和作家》作了评述。
目前,略萨代表作品大部分已被翻译成中文版。10天前刚刚去世的西语文学翻译家赵德明是最早把略萨的作品译成中文的西班牙语文学研究者,他独自或合作翻译了《城市与狗》《世界末日之战》《胡莉娅姨妈与作家》等略萨的名著,并主编中文版《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全集》。事实上,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这个中文名字就是赵德明赋予作家本人的,这个译名被国内西语研究界及读者所认可,并沿用至今。
作为中国西语文学研究的专家,赵德明曾对略萨和马尔克斯两位拉美文学巨匠做过评论。在赵德明看来,巴尔加斯•略萨在总体创作实力上要远胜马尔克斯。略萨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在创作小说的同时涉猎戏剧和文学评论写作,此外还撰写《不可能的诱惑:维克多•雨果与研究》等文艺论著,堪称是“学者型”作家。“马尔克斯写马贡多并没有真正超越地域性,并且《百年孤独》出版后,他的创作是向下走的,后劲不如略萨足。略萨创作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代表作,早期是《城市与狗》,中期是《世界末日之战》,晚期是《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赵德明说。
略萨生前曾多次访问中国,在2011年6月的中国行中,他还特地致信中国读者,“我从来没想到我写的故事能到达如此遥远的地方,亦即从我儿时起似乎就构成我梦境中一部分的国家,也是我心目中非现实景物组成部分的国家,就如同我在历险故事中读到的那许多奇异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国家一样。现在我知道了,中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非常强大的国家。在她的众多的人口中,有一些读者与我共同分享我在我的小说中创作的那个神奇的世界,这对我花费了那么多时间、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写我的故事和长篇小说,是一种莫大的补偿。”关于写作,略萨在信中也向中国读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之所以渴望成为作家,其目的向来是为了要把我一生中那些伟大而可爱的朋友让我感受到的激奋,通过我创作的故事,尽可能多地传达给读者;而那些伟大而可爱的朋友本身就是我读过的最佳作品。文学是一种世界语言。尽管读者在时代、地点、信仰和语言上千差万别,但文学在他们中间确立的却是人类的团结、感情的纽带、共同的愿望和情感的交融,以及相互的声援。而这一切表明,在全人类的心灵深处,他们之间存在的是亲近。此乃我希望我的著作带给我的中国读者的信息:友谊、理解和兄弟之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