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推动高校科研从“书架”走上“货架” 高促会促进校企合作意向超4000万元 |关注2025中关村论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30 16:25

北京青年报记者3月30日了解到,为期两天的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高促会”)在北京工业大学落下帷幕。大会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走下“书架”,走上“货架”,加快产业化落地。大会期间实现多项战略合作签约,预计促进校企项目合作意向金额超4000万元,并首发了技术经理人系列教材。

微信图片_20250330161554.jpg

高校200余项科技成果集中展示

在本届高促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题展”上,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团队带来了载重轮腿机器人“犀牛”。与现场能走、能跳舞、能互动的人型机器人相比,绿色外壳、四条机器腿上装着轮子的二代“犀牛”,在展览平整的场地中,看上去似乎平平无奇,但实际有巨大应用场景。

微信图片_20250330161601.jpg

“与人形机器人比,轮腿的方式,兼具轮式和腿式平台的双重优势,既可以在平坦路面上快速稳定高效行驶,又具备在复杂环境中的高通过性,可以上下楼梯、翻越垂直障碍,还可以远距离跳跃,非常适合开展特种作业任务,如应急救援、消防处置等等。”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研究员聂士达表示,这款机器人是在2020年开始研制的,到了去年年底时已经迭代了三代。这款机器人的优势技术在于装备具备高爆发跳跃、大重量承载、长时间续航、垂直障碍跨越、楼梯攀爬及复杂地形行进的核心能力。“我们的三代产品载重能达到100公斤,满载跳跃距离能到1.4米。可以自己攀登楼梯。”

更重要的是团队通过对核心部件的攻克,还解决了目前机器人高能耗的难题。“我们今年的目标是把这款机器人的制造成本降下来,尽快实现量产化。”聂士达表示。为此,校方也专门为这类校内科创项目的转化铺路,与合肥市政府合作成立了北京理工合肥无人智能装备研究院,为成果从“书架”转到“货架”搭建了桥梁。

本次“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题展”,设置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中西部、国际化和综合展共六大展区,展示科技成果200余件。

预计促成校企合作意向超4000万元

本届高促会以“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校地企协同发展”为主题,汇聚8家主办单位,百余所联合主办高校的合力,吸引了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10个国家与地区的158所全球高校(国际高校25所),520家企事业单位,1200余名全球高校代表和成果转化专家出席,共同架起“全球高校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桥梁”。

微信图片_20250330161558.jpg

本届大会北工大携手朝阳区政府、房山区政府、京城机电、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同打造“研发、转化、孵化”全链条体系,共建政产学研协同标杆。

本届大会还联动了国内外百余所高校,精选近200项优质成果,形成了《全球高校科技成果项目集》,并收录了100余项案例形成了《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此外,由中国科协创新部与科技部评估中心共同牵头,联合编制了我国首套兼具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和贯通性的《技术经理人系列教材》并在本届大会首次发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战略升级“‘山河湾谷’科创策源功能区”,同步升级科技服务体系。同时,2025朝阳国际人才创业大会高校专场赛启幕,中韩集成创新服务工作站揭牌,拓展跨境协作网络。4家团队首发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硬核成果,形成“验证-转化-落地”全周期赋能模式,展现产教融合生态链活力。

大会期间实现多项战略合作签约,预计促进校企项目合作意向金额超4000万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刘忠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