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3月30日了解到,在2025“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耀天表示,北京正在争取建设全国高校的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绿色能源等方向,搭建一体化、完备式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一系列的新型的评价机制,进一步推动地方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在北京举办,针对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人才培养、市场机制培育、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剖析政策堵点、操作难点,分析深层次原因并探讨解决路径。
在主旨发言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表示,我国“专利分布”与“产品创新”的主体分离现状依然严峻。以机器人领域为例,在专利申请方面,根据“1790 Analytics robotics patent datase”对各国前25名机器人专利申请机构的分布类型统计,在中国,92%的机器人专利申请主体是大学,企业仅占4%,这与其他国家企业作为专利申请主体占比较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王田苗认为,要通过跨维来重塑科技成果转化的格局。这需要将高校和企业的科学研究、实验室技术突破和真实的用户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推动从样品到商品的转化。这要求构建转化生态、创新机制,需要耐心资本的投入和产业的引导,也更需要众多孵化器的大胆创新和科技经纪人的助力。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耀天在发言中表示,3月21日北京市教委联合市科委、市人才局、市财政局四个部门共同发布了《首都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的若干举措》,通过有组织地强化基础研究,有组织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来加快解决源头成果的供给问题,推动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体化创新。
在地方如何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张耀天表示,近期,北京市教委也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之下,联合市科委、发改委、经信等部门,在海淀、昌平、房山的大力支持下,在争取建设全国高校的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绿色能源等方向,搭建一体化、完备式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一系列的新型的评价机制,进一步推动地方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2024年,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积极倡导下,全国29位科技成果转化的专家联合发起了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协作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力量。一年来,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效。2025年,50人论坛吸纳了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安徽、河北等高校院所、科研院所、投创机构20余位专家成为论坛的新成员,专家队伍不断壮大,为论坛充分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张鑫
编辑/周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