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免密支付”功能能够提高支付效率和便捷性,是方便消费者之举。然而,一些平台与商家将“免密支付”当成掏消费者钱袋子的“便捷通道”,让消费者一不小心误操作就可能掉进陷阱,莫名其妙就把钱花了出去。缺少必要约束的“免密支付”,反倒成了不少消费者的“钱包刺客”。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这很有必要。一些消费者防范意识不强,对“免密支付”功能认识不足,容易掉进支付陷阱之中。发布相关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慎重对待此类服务,在接受相关服务时,也要多留一个心眼,认真查阅相关信息,在权益受损之后,也要积极维权,及时止损。
遏制“免密支付”乱象,还要进一步规范“免密支付”功能。不仅要提醒消费者远离各类支付陷阱,还应该及时填补安全漏洞,如此才能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
有的服务平台“免密支付”功能开通缺少用户的知情同意,有的甚至一经用户使用,系统就默认消费者开通相关功能,在客户选择相应的支付渠道后,授权商户自动扣款。有的免密支付功能设置在付款界面,以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提示“是否开通‘免密支付’功能”,这就让消费者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
此外,与变相诱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相对的是,取消该服务的步骤相对复杂。在一些平台上,要想取消这类设置,会被承诺持续改进等一再“挽留”,结果是“一键开通、N键取消”。“免密支付”存在开通容易取消难,误导或诱导消费者开通先用后付等问题。
保护好消费者的钱袋子,关键要增强免密支付、先用后付的安全性,让免密支付、先用后付真正成为掌握在消费者手中,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的支付方式。如此,才不至于让“免密支付”成了一些平台与商家伸向消费者钱袋子的“黑手”。
为此,需要规范“免密支付”功能,要像治理APP自动续费乱象一样,出台相关规定,健全监督治理机制,加大对违规平台或商家的整治力度,督促相关平台或商家尊重消费者权益。此外,消费者协会也可以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帮助权益受损的消费者维权。
“免密支付”不能成了“钱包刺客”。对于“免密支付”陷阱,既要提示消费者避坑,也需要相关部门和平台合力填坑。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管好违规平台和商家的“任性之手”,扎紧消费者的钱袋子,兴利除弊,让“免密支付”回归服务属性,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
文/戴先任
编辑/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