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是蜜桔采摘季节,湖北十堰丹江口凉水河镇江口村,满山遍岭的桔子树被果实压弯枝头。本报记者 甘南摄
头顶桔子、手拿汽水的“冰冰熊”,是北京老字号“北冰洋”最新打造的吉祥物。你可知道,这只人见人爱的吉祥物,居然和南水北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冰冰熊头顶的桔子,正是来自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武当蜜桔”。
北京老字号为何看上了武当蜜桔?答案要到水源地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去寻找。通过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北京一轻食品集团落子丹江口,不但让“国民饮料”北冰洋有了丹江味儿,还通过柑桔深加工,为当地传统产业带来新的变化。
北京企业为库区桔农“兜底”
11月的北京已经入冬,千里之外的丹江口却正是武当蜜桔采摘的时节。在丹江口的江北地区,满山遍岭的桔子树被果实压弯枝头,仿佛提着一串串小灯笼。一场雨过后,桔园空气清新,雨珠晶莹剔透,让金黄的桔子更加诱人。
凉水河镇江口村,是当地有名的“桔乡”。村民罗天恒来到自家桔园,喜悦的心情写在了脸上。他的桔园有十几亩,产量大约有十万斤。今年行情好,收购价比往年几乎高出一倍,这意味着他的收入也要比往年高出不少。
“今年估摸着能挣十万来块钱。”罗天恒笑着说,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老罗过去是丹江口库区的渔民,有三条船,靠捕鱼养鱼为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他上岸成了桔农。按他的说法,种桔子虽然比打工好一点,但过去经常是“丰产不丰收”。
原因倒也简单。当地虽然柑桔种植面积大,但缺乏深加工产业,桔子一般都是销往外地。一旦遇上“大年”,桔子的收购价格就会被压得很低,那些个头小、品相一般的桔子,更是无人问津。为了少赔本,桔农只能把卖不掉的桔子倒在沟渠里,或是任凭桔子烂在树上。说起这些,老罗满是无奈。
现在的老罗有底气多了。他再也不用担心桔子滞销的问题,也不用担心收购商随意压价。今年10月,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与丹江口市签订协议,承诺以不低于每斤0.8元的价格兜底收购柑桔15万吨,一下子解决了桔农的后顾之忧。
传统柑桔产业有了高附加值
在丹江口,说起“北京一轻”,不少人可能感到陌生。说起“北冰洋”,人们一下子恍然大悟:“哦,是生产汽水的!”
2023年11月,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产业园全面投产,成为一轻在华中地区落子的第一个产业园区。该项目占地133亩,总投资10亿元,除了生产果汁汽水,还生产HPP(超高压杀菌)桔汁、茶饮料、高端饮用水等产品。从此,“北冰洋”有了丹江味儿。
走进一轻产业园,如同置身于一个现代化的工业旅游景区。一轻产业园目前拥有7条生产线,采用不同的颜色,对不同的生产线进行分区。其中,蓝色的区域生产的是饮用水“丹泉”和茶饮料“丹茶”,一条生产线每小时可以生产36000瓶。穿过蓝色的饮用水车间,一片明亮的橙色映入眼帘,这就来到了HPP桔汁的生产线。
在这里,一颗颗武当蜜桔经过分拣清洗、榨汁取汁、杀菌冷却等工序,变成了一瓶瓶HPP桔汁。工作人员介绍,HPP桔汁采用超高压灭菌,没有添加剂,不加一滴水,保留了武当蜜桔的原有风味和营养成分。采用鲜榨桔汁生产的汽水,果味也更加浓郁。
生产一瓶HPP桔汁,大约需要10个桔子。HPP桔汁生产线一小时可以生产18000瓶,对桔子的消耗量巨大。而丹江口作为武当蜜桔的主产地,柑桔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产量超30万吨。因此,一轻落地丹江口,可谓是“天作之合”。
武当蜜桔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果肉细嫩、汁多化渣等优点。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轻顺势提出了打造“中国柑桔深加工全产业链第一品牌”的愿景。从单纯地卖桔子到生产HPP桔汁、果汁汽水等高附加值产品,丹江口的柑桔产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北京55亿元支持水源地绿色发展
眼下,随着武当蜜桔进入采摘季,新一轮的榨汁工作也开始启动。
今年,一轻计划收购柑桔15万吨,大约占到丹江口市柑桔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仅此一项,就能生产HPP桔汁600万箱、果汁汽水800万箱,实现产值11.2亿元,辐射带动上下游就业2万余人,带动库区桔农人均增收近千元。
围绕丹江口的万亩桔园、万亩水源、万亩茶园等资源,一轻还推出了不同品类的产品,既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又带动了当地水经济的发展。据了解,水经济是丹江口市正积极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产值已占到全市GDP总量的近一半。
“这个项目是‘两山理论’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的重要成果。”北京挂职干部,丹江口市委常委、副市长隋耀卫表示,发展水经济,还有利于更好地守水护水,从而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通过对口协作机制,越来越多的北京企业来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投资兴业。继一轻之后,燕京啤酒丹江口产业园也已开工建设,并有望在明年7月底投产。在河南南阳,京豫两地依托当地猕猴桃特色产业,联手打造“猕猴桃小镇”,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与经济持续增长良性互动的新路子。
北京市牢记水源地无私奉献,积极支持水源地绿色发展。十年来,北京市累计安排资金55亿元,支持实施协作项目1232个,促进水源地产业转型升级,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