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春节申遗成功背后,有哪些启示与深意?
华西都市报 2024-12-05 16:35

北京时间12月4日晚传来消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为什么能申遗成功?申遗成功有什么意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祥林。

春节为何能申遗成功?

被世界各地中华儿女寄予深厚情感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最盛大的一个节日。一年一度的春节,有着凝聚人心的作用。无论身在何地,全世界的中国人始终对春节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因为“这是团聚的日子,是家庭、民族、国家团圆的日子”。春节被列入该名录,这点很重要。

李祥林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中国央视的春节晚会作了对比。他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向外传播其国家优秀的音乐文化,而中国的春节晚会则释放召唤中华儿女回家的信号,“春晚的作用体现在凝聚力和号召力上,体现在让家家户户团圆的期盼上。”正因为春节被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共同寄予了深厚情感,才能够成功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遗项目评审注重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的感情,注重那些能够让他们的内心情感紧密联系的传统。”李祥林说。

早在2013年,韩国“腌制越冬泡菜技艺”被列入非遗名录。韩国在申报时,使用了“妈妈的味道”一词来做宣传,指出了该项非遗连接民心、沟通情感的巨大作用。“春节也有相同的情感凝聚力,从小到大它贯穿了我们一生。”李祥林说。

多民族共享的节日

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证明

春节连接的并非只有汉族人民的情感。李祥林介绍,虽然春节发源于汉族,但是在多民族共居的中国,春节也影响到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同样有着欢度春节的习俗。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也会在春节中融入各自的文化,“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证明”。

例如聚居于青海的土族,同样有过春节的传统,送灶王爷、打扫房屋、祭祖、走亲访友……这些习俗与汉族并无两样。而他们的春节,还有一样特别的活动,就是轮子秋。这是土族先民传下来的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土族语称为“卜日热”,意为旋转,即转轮轮,多在农闲和喜庆节日的时候举行。

羌族人同样过春节,他们称羌年为“小年”,称春节为“大年”。李祥林认为,这既体现了羌族对春节的接受和重视,也显示了羌族文化中谦虚的一面。

“所谓大年,指的就是从汉族地区传入羌族地区的春节。因为居住地相邻,所以羌族受汉族的文化影响很大。”据李祥林观察,羌族过春节,也遵循着春节普遍的习俗规则,但并不与汉族过春节完全画等号,因为羌族人民将自身的文化也融入了春节。比如正月初一捧白石进屋,象征“进宝”;带白石走亲戚,表示给对方“送财”来了……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尤以春节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接纳,有广泛的文化传播效应。

非遗保护不是“排外”

而是牢牢守护本民族的优秀传统

李祥林提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吸收外来文化,这是必须的,但同时要考虑传统民族文化如何守护,使之少受外来的冲击。“我们当然应该敞开怀抱去拥抱外来文化,这是文化交流的正常现象。但是关键在于,不要让它替代了我们原有的文化。”李祥林还提到外来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当他们更多接触的是外来文化的时候,就有可能导致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不够。”

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当人们开始意识到非遗的重要性时,就产生过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讨论。“非遗保护的兴起,恰恰不是要拒绝外来的文化,而是在坦然面对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还要牢牢地守护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如果以一个人的经历来作比喻的话,只有走到这一步,才真正叫做‘长大’。”在李祥林看来,非遗保护就是意在从文化理念上提醒我们这一点。

文/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岁首春节越千年,中国年味世界享
光明日报 2024-12-11
春节申遗成功,让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走向世界
光明网 2024-12-09
春节“申遗”成功后做什么?冯骥才:让这一文化奇葩永久地开放
扬子晚报 2024-12-06
春节申遗成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人民日报 2024-12-06
列入人类非遗的春节必将更精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6
人民日报和音:春节申遗成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人民日报 2024-12-06
春节申遗成功 冯骥才的专家推荐意见公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5
外交部:祝贺春节申遗成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