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果菌王”事件获菠萝科学奖“2024年科学事件奖” 研究人员:科学没有那么遥远 就在我们身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6 20:31

今年7月,家住浙江德清县的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家里的一颗苹果长出了“白色蘑菇”,被网友称为“果菌王”,后引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的注意,并被征用为研究对象。

11月23日,由浙江省科协指导、浙江省科技馆主办的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在浙江杭州举行,这场网友和科研人员双向奔赴的“果菌王”事件被评为2024年“科学事件奖”,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果菌王”的赵琪研究员和邓女士登台领奖。11月26日,赵琪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科学没有那么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团队未来会继续研究长在苹果上的白参菌。

女子与科研人员双向奔赴研究“果菌王” 获评菠萝科学奖“2024年科学事件奖”

今年6月,浙江正值梅雨季节,家住德清县的邓女士发现家里的一颗苹果长出了“白色蘑菇”,“蘑菇”不仅形态完整,而且生命力超强,就算变得干瘪,只要喷点水就能恢复生机。7月4日,邓女士拍下视频和照片分享到社交媒体上,迅速引发网友讨论,有网友认为这颗苹果有研究价值,有网友关心这个“蘑菇”会不会有苹果味。这颗苹果随后也引发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的关注,并联系邓女士表示想购买这个苹果用于研究。

在收到邓女士赠与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的科研人员确认苹果上长出的“蘑菇”是白参菌,并将白参菌分离、培养、接种,养了第一批白参菌。截至目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一共培养了三批白参菌。近日,2024年菠萝科学奖颁奖典礼在浙江杭州举行,由科学家的好奇心引领展现科学精神的10项科学成果获奖,邓女士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双向奔赴的“果王菌”事件被菠萝科学奖评为2024年“科学事件奖”。研究“果菌王”的研究员赵琪还把培育出的白参菌带到了颁奖典礼现场。

11月26日,邓女士也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己在颁奖现场第一次见到赵琪老师,“但我一眼就认出他来了,因为我之前看过他的一些(科普)视频。”邓女士说,她曾用研究所寄来的白参菌烹饪了各式各样的美食,有蛋炒白参、鸡蛋白参羹、青椒肉片炒白参等。谈到“果菌王”事件获奖,邓女士表示很激动,“我们一家三口都过去了,得到科学界的肯定,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真是非常难得的一次获奖。”

微信图片_20241126191102.jpg

科研团队用8种苹果培养白参菌均失败 但仍未放弃培养苹果白参菌

赵琪告诉北青报记者,研究了邓女士送来的苹果之后,其所在的团队前前后后买了八种苹果用于白参菌的培养研究,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团队尝试买过青苹果、红富士以及国外进口的苹果,把白参接种到上面,但都没有成功,有的白参会顺着果梗生长一点点,但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白参”。

赵琪表示,邓女士家苹果上的白参菌是一个“偶然”事件。白参是广泛分布的,它广泛存在于空气中、土壤里、海底甚至树皮里面。只要有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适宜,它就会抓住机会繁衍后代。但苹果上的白参菌,他也是第一次遇见。

对于为什么只有邓女士家的苹果能长出白参,但团队后续的尝试都没有成功。赵琪称,团队分析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苹果上的白参菌株本身比较耐酸。其次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季节碰到特定的白参菌的孢子,恰好就长成了。虽然此前的尝试都失败了,但赵琪称,团队并没有放弃对于苹果白参菌的培养。“我们之前买的苹果有的酸有的甜,冬季的苹果整体比较甜,近期准备让学生再做一次实验,看能不能成功。”赵琪说。

网友给科研人员寄来18种长白参菌的水果 白参爱好者品鉴发现桃子白参菌最好吃

在“果菌王”事件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后,今年7月份以来,便有很多网友给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邮寄各式各样长着“白参”的水果。“网友给我们邮寄了18种长着白参的水果,比如苹果、桃子、李子、梨、葡萄等。”赵琪称。

不同水果上的白参颜色还会有所不同,有的是白色的,有的偏淡粉色。赵琪透露,在11月份的时候,研究所还邀请到一批爱吃白参的人员来“品鉴”白参,“看哪种水果上的白参味道鲜美,口感最好。品尝过后,大家一致认为桃子上生长的白参味道最好,我们对形态和产量进行初步分析,用于后续的培养”。

在赵琪看来,正是因为邓女士提供的长白参的苹果给了团队以启发,赵琪所在的科研团队才开始研究其他水果上的白参菌,而且大众对于苹果的接受度比较高,所以后续还会继续研究苹果上的白参菌,“不一定都直接拿来吃,我们可以开发一些它的发酵物,比如苹果酸,未来我们还会尝试做一些杂交,把苹果和桃子的白参菌结合在一起,苹果上生长出的菌肉比较厚,而桃子上的菌肉味道鲜美,看能不能通过选育群种的方法进行结合。”

赵琪告诉北青报记者,白参菌在南方地区比较受欢迎,大部分老百姓都很喜欢吃,但由于口感比较韧,在全国的整体接受度还是比较低,而“果菌王”事件把大众的目光再次牵引到白参菌上,团队也借势进行全面的科普讲解,而且还会去不断研究,培育出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白参新品种。

面对如此大的关注,赵琪告诉北青报记者,他非常开心,他在白参菌领域已经研究有20余年,但由于受众接受程度不高,都是以小面积培育为主。“果菌王”事件掀起了一波全民参与科学的“浪潮”,他也开通了科普性的微博账号给网友进行答疑解惑。“我会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回答一些网友的提问,主要是真菌方面的知识科普。除了这些,还会向大家汇报研究所的工作。”赵琪称,团队未来的研究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在不同地域和水果的白参菌生长机制;另一个是会对白参菌的口味不断地调试,争取培养出大众喜爱的口感,同时也会将科普进行到底。

实习生 钟雨露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编辑/王朝
校对/房霞

相关阅读
“早上金苹果,中午银苹果,晚上毒苹果”?苹果到底什么时候吃最好?
科学辟谣 2024-10-12
苹果上长出的菌菇后续来了 课题组给发现者寄来3斤多白参菌 发现者尝后称越吃越有味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6
7月13日早读 | 你不能错过的新闻都在这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3
中科院博士回应研究烂苹果变“果菌王”:推测苹果储存时有白参孢子落在上面长出了白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2
维生素C是蓝莓的4倍,被誉为“21世纪最佳保健水果”,现在吃正好
科普中国 2024-05-25
3年29位青年科学家获美团青山科技奖,每人奖励100万元用途不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4
胡萝卜素是菠萝的45倍,热量比苹果还低,这种水果现在吃正好
科普中国 2024-05-13
这种清洗果蔬的方式,真没那么有效!最好的清洗方式是
科普中国 2024-03-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