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专栏|古代会馆如何护持文运
天天精彩
2024-11-23

◎袁家方(城市文化学者)

古时,祭祀是“国之大事”。祭祖先、祭山川、祭鬼神,从天子到地方,乃至平民百姓,从上至下,都有讲究有规矩。

会馆自不例外,人们致敬先贤,护持文运,也是传承文化的根与魂。大凡会馆的规约中,都有祭祀的明确规定,诸如:祭祀的内容、祭期与时辰、参加人员、仪程,甚至连祭器、祭品,也都明确规定。在会馆的志书、文集,如馆志、馆录及诗文中,多能看到祭祀活动的详细记录,可见人们对规约的遵从,是“照章办事”,一丝不苟。

福州新馆

会馆多建文昌阁和魁星楼

会馆的祭祀,有护佑士人的神灵,还有家乡的神祇和先贤。文昌帝君和关帝,是会馆祭祀的首重,但更为普遍的是对文昌帝君的祭祀,因为它代表文运,“司人禄籍”,也“司科名”。

也有的会馆奉祀“五文昌帝君”,即“文昌帝君”“魁星星君”“朱衣神君”“纯阳帝君”“文衡帝君”,他们是道教奉祀的五位神明。相传这五位神明都有护持文运的职能,故为士人学子所奉祀。五文昌中,文衡帝君就是关帝,所以,仍然是文昌、关圣同祀。除五文昌外,还有加奉“至圣先师”“仓颉先师”等神祇的。

不少会馆建有文昌阁、魁星楼。湖广会馆大戏楼北、乡贤祠楼上,即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神位。安徽会馆的中路第三进院,神堂上有神楼,崇祀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像。东院一进院有魁星楼。至于条件有限的会馆,也会专设神堂或神龛,供奉文昌及诸神神位。

会馆奉祀文昌帝君等神祇,要遵从官方规定的祭祀礼仪,不能草率行事。在湖南善化会馆《馆志》中,就收录了礼部关于祭祀文昌帝君的谕旨及《大清通礼》的有关规定,还有善化县县志祭祀文昌帝君的仪礼、仪程。依照上至朝廷下至县府的规定,再具体化到会馆祭祀活动规范:每年二月初三日,举行文昌帝君诞辰祭祀;祭祀日前二日,由值年发出通知,关圣同乡京官及在京的子弟辈;祭前一日晚,值年亲临神堂,精洁祭品及用物,向神座前启帘,行一跪三叩礼,预告祭期;祭日,所有人员准辰初刻(上午7点15分)集齐,都要穿蟒袍补服等正式服装;由主祭官带领,上香、行礼。

至于平时,则神前早晚香烛,由会馆的长班负责;每逢初一十五,值年轮流行礼祭拜。如果有公事不能到,须先期安排替代行礼之人。神座前的食案、香案及香炉、烛台等,日常由长班收拾洁净,不得移动。桌案之上尤其不得安放酒食、杂物,以昭诚敬。

把家乡的神祇带到京城

不少会馆把家乡的神祇也带到京城奉祀。福德正神,民间俗称土地公,是财神与福神。民间习俗拜土地公,祈求一年农业丰收和地方平安。除我国东南沿海省份外,东南亚国家华人也多奉祀福德正神。大仙爷,是一位民间信仰的神仙,民间奉祀其为“财神爷”。为什么会馆要奉祀大仙爷?原来是清代的官员以其为“守印大仙”,即守护官印的狐仙,并在官府内设专门的祭拜地。在今福建、台湾及山西等地的明清衙署遗迹中,仍能看到供奉大仙爷旧地。

清人吴昌炽,约生于乾隆四十五年,他的《客窗闲话》及续集,分别刻成于道光十九年(1839)、三十年(1850)。他的《客窗闲话》有“无真叟”,讲述的是浙江人章生,在闽游幕,在台湾县署(时台湾隶福建),见到有楼为狐仙供奉之所,并得知狐仙“奉天狐命派司是邑印信”。由此可知,嘉、道时已经有狐仙司印之说。北京的东岳庙,中路北端的二层后罩楼,原来也曾有大仙爷殿,现已改为展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福建一些会馆奉祀着著名的天后妈祖。据《闽中会馆志》记载:汀州会馆:“馆之正殿祀天上圣母像。其神像及长案五供俱存”;“神殿匾额二,一曰‘德配坤元’,咸丰六年华鼎初立;一曰‘慈恩广被’,光绪壬寅沈翔清立”。“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圣母圣诞,在本馆行大祭一次”。建宁会馆:“神龛专供天上圣母,神牌书三十二字封号。案前五供尚余三供。馆丁云每年三月二十三日、九月九日,仍奉祀典无阙。”

林则徐画像

林则徐先生在福州新馆落成时的日记中写道:嘉庆二十一年(1816)十二月二十八日:“壬寅。晴。早晨赴福州旧馆,移奉文昌帝君、武圣、天后神座安供福州新馆,午后设供,在馆中晚饭罢回寓。”又,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初二日的日记有载:“早晨诣福州会馆,拜文昌、天后。”这两则日记明确记载了福州会馆的神祇供奉,不但有文昌帝君、武圣,还有“天后”,即“妈祖”,而且,新馆初建,即行供奉。

从上述可见,不少地方的会馆都把家乡的天后、城隍、土地公、福德正神乃至大仙爷等,带到京师来奉祀,与家乡的神寸步不离。

供奉乡贤,存档珍藏得以流传

会馆供奉的先贤,有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名人及学界名家,还有在会馆创建、修缮方面做出贡献的同乡。

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的河南会馆(嵩云草堂),位于西城区达智桥胡同55号(旧为达智桥路北十九号)。同治十三年(1874),兵部尚书毛昶熙等人在馆东建起了精忠祠和报国堂,供奉岳飞画像。

道光十八年(1838),湖北黄陂邑馆在修缮工程告竣时,也是马上就“敬立神座,中祀文昌,司科名也;旁祀二程,尊先贤也;从祀星六方伯,报义举也”。这“二程”,指的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其生于黄陂县(今黄陂区前川街),并在当地生活学习了十五六年,自然是黄陂的名人。而姜星六先生“捐千金改置潘家河沿之南北院”,为纪念他的义举,也安置神位奉祀。

据《闽中会馆志》记载,福州会馆“馆内中院,祀叶文忠夫妇塑像,高二尺馀,文忠夫人穿霞帔绣鞋,可见明朝妇女仍尚缠足,侍从两列,男女各一。西院燕誉堂后三楹,祀长乐城隍神位。东院即景福堂,祀福德尊神,即俗所称土地公。”

相国叶文忠,即叶向高,文忠是其谥号。福州会馆对乡贤叶向高的奉祀,规格是相当高的。在会馆中院设专门的神堂,为乡贤夫妇塑像,还塑有侍从,形成一组立体的“神像”。叶向高夫人塑像的服饰,还有着明代妇女服装的特点,可见崇祀的认真细致。这组塑像若流传下来,那真是难得的文物了。

《北平湖广会馆志略》一书还专门为创修、续修湖广会馆的诸公辑录了“列传”,如明代创建人张文忠(张居正)公传、清代创建人刘文恪(刘权之)公传、清代捐宅人叶给谏(叶继雯)传、曾文正公传(曾国藩,道光重修人)、谭文勤公传(谭钟麟,光绪重修人)传等,计11人的传略。

除了在会馆设祠供奉,每逢年节祭祀之外,诸多会馆还编辑《馆志》、《馆录》等,刊印成册,在同乡中广为分发、传播;同时,还特别存档珍藏。主事人换届,这还是移交手续的重要内容。由此,这些珍贵的会馆乡贤历史资料,才得以流传下来。供图/袁家方

相关阅读
专栏|古代会馆如何护持文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3
专栏|会馆之约与古代行乡约文化一脉相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8
专栏|会馆之约与古代行乡约文化一脉相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8
专栏|年节聚会“AA制”百年前的会馆就有这些规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专栏|年节聚会“AA制”百年前的会馆就有这些规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历史|古代中国有没有教师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9
专栏|会馆营建中精妙的“土木之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6
专栏|会馆营建中精妙的“土木之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