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屏风,中国传统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最早称之为“邸”,是天子专用的器具。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屏风具体有哪些功能呢?简单归类,大概有五个主要的作用,分别是功能性的隔断、挡风、遮蔽、精神属性的依靠以及装饰。
先说第一个点:隔断。
我们现代的房子,建之前就已经规划好了各种功能,但早期的建筑相对简单,一般都方方正正,也没把卧室、客厅、餐厅之类的功能区划分开。这时候,很容易移动的屏风就派上了用场。
接下来我们说说屏风的第二个主要作用:挡风。
从语义的角度看,“屏风”这个词,就是“屏其风也”,这是人适应环境的产物。
中国早期的建筑基本都是木架构、夯土墙,墙面上开门窗,这种木质结构以及半开敞的形制,导致气密性比较差,夏天还好,冬天冷风穿堂,再抗冻的人也受不住,所以,古人喜欢在床榻周围围上屏风。一般来讲,这种屏风都是由几扇连在一起,在天气冷的时候,在床的四面围一围,天热了再撤掉用在别的地方。
比如,东汉文史学家李尤就做过相关描述,说屏风用的时候就打开,不用的时候可以收起来。[《屏风铭》“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è)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
另外,在挡风这件事情上,古人往往会把屏风和炕、床、榻等其他家具结合起来使用,搞加强版。比如《韩熙载夜宴图》里两个场景,都是屏风和床榻结合在一起,通过三面围合,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
这里还得提个有趣的点,叫枕屏,这个枕屏可以理解成一种缩小版的屏风,是宋代的时候设计的一种矮小型屏具,可以随身携带,睡觉的时候拿出来,展开就可以安放在床头,让人能睡个安稳觉。
大文学家欧阳修就是枕屏的粉丝,他在《书素屏》这首诗里说,我辗转三千里地,跟我最亲近的就是这个枕屏,要休息的时候,我就把它打开放在床头,伴我一觉睡到天亮。(“我行三千里,何处于我亲。念此尺素屏,曾不离我身。”“开屏置床头,辗转夜向晨。”)
可惜的是,枕屏到了明代就很少有人用了,外加实用的材料都不易保存,所以,如今我们也只能在古代的绘画作品里才能看到它的踪影。
接下来,我们讲屏风的第三个作用:遮蔽。“屏”这个字的原意是遮蔽,《说文解字》中说,“屏,蔽也。”在《韩熙载夜宴图》里,由于画面主要展示的是聚会的场景,所以屏风的私密作用展现得并不强,但是遮挡视线的功能显而易见。
说完了三个实用性,我们再说说屏风的两个精神属性:一是依靠,二是装饰。
首先是依靠,这里说的并不是身体性的依靠,而是对使用者心理上的依靠功能,你可以理解为“靠山”。
《道德经》里讲“万物背阴而向阳”;《周礼》在建筑布局里也讲,“前有照,后有靠,此风水之宝地。”这个“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观念,是先人们在建筑选址和建筑布局时的基本原则之一。
如果说屏风的挡风作用是对人的物理性保护,那么屏风的依靠功能则是对使用者的心理性保护,给人建立起较为舒适的心理空间。
最后我们再来讲讲屏风的装饰,也就是文化意义。
有了屏风,就有了各种的艺术创作空间,于是,把屏风应用到室内空间里,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装饰美化和烘托氛围的作用。屏风上的这些画作,不单单体现一种文化情趣,同时也用来寄托主人招福纳祥的美好愿望。我们看到,韩熙载家里的屏风上松柏常青,挺拔傲立,松柏往往被视作君子的象征,这后面的隐喻不言自明。
所以,在实用和装饰以外,屏风还承载了很多文化意义,包括祈福、警示、记录史实等,这些都让屏风和其他中国传统物件一样,包含了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
文/杨学涛(文史学者)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