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世界遗产走进大众 北京中轴线丰满生活
中国青年报 2024-11-15 14:37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在今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条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700余年,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长达7.8公里的“线”,至今仍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申遗成功当天,窦俊杰收到几十条表达“恭喜”的短信。他从事文旅行业已有20多年,自2018年开始接触“北京中轴线”并深入探索,他已成为朋友们心中“北京中轴线”的标志人物。

中学生杨自若既是“北京中轴线”公益形象代言人,也是“北京中轴线”申遗助力团成员。2023年8月,她受邀作为学生和志愿者代表,为前来考察申遗项目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介绍“北京中轴线”。

“保护文化遗产是为谁?为生活在里面的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认为,近5年来,“北京中轴线”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北京中轴线’文化IP,融入并丰满了我们当代的生活。遗产保护对当地,甚至更大的范围,都有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北京中轴线走进大众生活

“北京中轴线”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在申遗的过程中已然发生。自2012年以来,“北京中轴线”沿线15处遗产点及周边文物建筑,经历了腾退、修缮、周边环境整治、拆除非文物建筑,以及部分古建活化利用等。

“随着街区环境的改善,大家的心情不断发生变化。”吕舟以钟鼓楼举例,今天这里不仅成为一个游人的打卡场地,打卡的同时还要做一项重要事情:和社区的居民一起踢毽子、“舞绸子”。“原来一个非常地方化的活动,变成了一场北京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这里成为不同文化碰撞、大家相互理解的场所。”

除了环境改善,大众还将“北京中轴线”和日常结合,融入当下的生活方式。

3年,30余场活动,由杨自若创建的“纵横少年团”经常组织小伙伴们一起到“北京中轴线”沿线,为游客和团内成员进行讲解,同时采访名人,向更多的青少年宣传‘北京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沿线的大部分区域,都曾留下他们的身影。

每次活动结束后,杨自若都会和团内的朋友共同商定下一场活动的地点,列出有代表性的点位,由大家自行认领讲解地点。有一个小朋友最初是被家长带来的,全程很沉默,只跟在队伍的后面。参加了几次活动后,他不仅对“北京中轴线”的兴趣越来越浓,还会主动领取任务,讲解也愈发流利,“这可能就是文化的魅力吧”。

“我对‘北京中轴线’的热爱‘始于颜值,忠于内涵’。”杨自若觉得“北京中轴线”犹如一位长者,教给了她很多关于中国传统礼制、古代规划思想、传统建筑、传统色彩的知识。

“纵横少年团”每次开展活动,杨自若的妈妈曹怡然都会一起参加。平时安排家庭活动,她们也总会选择去中轴线附近游玩。“‘北京中轴线’融入了我们的家庭生活。从前我‘追星’是看演艺明星,现在是‘追’‘北京中轴线’的‘星’。”

作为一个致力于向公众普及和传播“北京中轴线”文化的平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已举办4届。“如果说第一届聚焦‘百姓知晓’,第二届侧重‘百姓参与’,那么之后的比赛更关注‘百姓助力和传播’。”大赛负责人张大平通过参赛作品观察到,起初大众对于“北京中轴线”的概念较为模糊,作品多局限于故宫博物院和天坛。随着“北京中轴线”在群众中认知度的提升,之后参赛的选手对它的理解愈发深刻,作品更加丰富,对于沿线文化遗产点位的覆盖率越来越高。

大众参与,书写北京中轴线的新故事

2024年,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先后开展了“北京中轴线水文化展”“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北京中轴线线上马拉松”等系列群众性活动。9月22日,“北京中轴线桥梁展”展出,并向大众免费开放。

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梅松说,世界遗产走入大众生活,做好对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是关键,依靠社会公益力量是有效方式;同时要做好世界遗产的“活化利用”,做好文创产品开发,打造体验场景。

袁涛是某文创品牌的创始人兼设计师,于他而言,“北京中轴线”是生活,是童年时每天回家要走的路。他始终怀揣着一种情怀,“我希望通过所学,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美好的景象”。

袁涛从2015年开始专注于设计开发榫卯拼插类益智玩具,将中国传统榫卯理念和“北京中轴线”结合,所有作品不使用钉子、胶水等。他的第一个榫卯拼插作品是天安门,而后又创作了永定门、正阳门等多个中轴线附近点位的榫卯拼插作品。他希望把沿线的点位做全,最近正在开发钟鼓楼、社稷坛等榫卯拼插作品。

将“北京中轴线”和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学生杨天霖也在尝试。两年前,他还在上高中,在听完一场中轴线大讲堂后,杨天霖设想:将星轨拍摄和“北京中轴线”相结合。杨天霖所在的学校有一个天文摄影小组,那年暑假,他和组内的辅导老师、同学一起,每天去“北京中轴线”的遗产点位拍摄。从永定门一路向北,一直到钟鼓楼,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一组星轨照片。

2023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来北京考察申遗工作。杨天霖作为讲解员,在正阳门城楼上,用英文为专家讲解展览,阐述“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展出的其中一组作品,就是杨天霖和小伙伴们创作的星轨照片。

让游客了解世遗,让北京人重新认识北京

“‘北京中轴线’只是一个开始,它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吕舟说,这种可能性随着我们对文化关注程度的加深,随着全社会参与热情的高涨,会不断地爆发。

在张大平看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保护,“我们要在传统和现代的生活方式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窦俊杰说,和天坛、颐和园等闭环式景区不同,“北京中轴线”是一个开放式的,多景区集成于一体的空间,这为大众参观提出了挑战。他和团队设计沿“北京中轴线”骑行和城市徒步的线路,覆盖胡同文化、会馆文化、戏曲文化、老字号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接受记者采访前,窦俊杰刚刚接待完6名来自荷兰的游客,他们十分喜爱“北京中轴线”骑行。游览也让很多本地居民收获颇丰:有一名男士回忆,小时候爸爸爷爷听戏,他总觉得“咿咿呀呀”不好听,跟团来到吉祥戏院观看京剧,才发现戏曲的魅力;今年5月参与活动的一名女士随团骑行至故宫东华门时说,小时候父亲经常带她到钟鼓楼,“原来这条路是这么走的”,这勾起了她年少时的回忆。

“不熟悉的北京城才是常态。”窦俊杰说,很多人觉得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哪里都知道,实际上听了讲解后,会解锁很多未知,“这种体验能让北京人重新认识北京,让外地游客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古都文化”。

文/李丹萍 蒋肖斌 沈杰群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北京中轴线日历》颁历 展现中轴线申遗故事
中国新闻网 2024-11-02
95个关键词呈现中轴线多元场景 《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关键词(汉英对照)》正式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1
《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关键词(汉英对照)》正式对外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8
游戏技术首次运用于世界遗产申报 当北京中轴线插上“数字翅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7
中轴线有了“世界身份”,家门口的文化遗产如何守护?
工人日报 2024-08-04
悠悠中轴线 灼灼新华彩
光明日报 2024-08-02
5G数字孪生赋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1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市民钟鼓楼前快闪欢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