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历史|明明是外来猛兽,狮子为何在中国民间广受欢迎
历史学堂君 2024-10-26 21:00

狮子,古称狻猊,是世界上平均体重最大的猫科动物,广泛分布在非洲、西亚和南亚等地区。中国原本没有狮子,随着丝绸之路开通,这只大猫贴着“贡品”的标签来到中国,形成倍受推崇的狮文化。从猛兽到瑞兽,狮子的成功靠的不仅仅是卖萌。

神兽护佑

在民间,狮子往往视作保护神。两晋文学家郭璞给《穆天子传》作注时,称:“狻猊即师子也,出西域。”表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们已经知道有狮子这种猛兽了。《后汉书·章帝纪》中有明确地记载:“章和元年(公元87年),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这表明西汉时期狮子来到了中原。

狮子形象的普及,以唐朝为节点,逐步深入人心。唐朝以前,狮子主要分布在陵墓建筑中,扮演着陵墓装饰、镇墓兽和神道守护神的角色。《尔雅·释兽》第一次描述这种动物:“狻麑如虦猫,食虎豹。”狮子“食虎豹”的特征,使谈虎色变的人们找到了心理慰藉。

唐朝时,狮子步入民间。江南地区将狮子和门神相结合,成了门狮的过渡形态。为此,寺庙、园林、官署、民居等建筑门口,人们纷纷摆放着走狮、蹲狮或立狮石雕。在西北地区,民间把食肉动物狮子视为牲畜的保护神,希冀威武有力的狮子能够驱邪避瘟。

狮子的守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北京西南部的卢沟桥建成,桥长266.5米,宽7.5米,是座11孔的联拱石桥。桥上有281个桥栏杆,雕刻着大小石狮501个。为此,当地流传着“卢沟桥上的石狮数目数不清”的说法。不善水的狮子,却变成镇水兽,足见人们对狮子的喜爱之情。不管是镇陵守墓,还是护民安宅,人们通过狮子寄托对和谐平安生活的向往,这也是崇狮文化存在的根本原因。

上图_卢沟桥上的石狮子

权势象征

狮子威风凛凛,自带王者气质。在自然界,狮子本身就是万兽之王,处于食物的顶端。进入中原后,狮子身为“贡品”,人们自然而然产生了敬畏之情。西汉时,观赏狮子是皇室贵戚的专利。西晋博物学家《博物志》记载:狮子行“至洛阳三千里,鸡犬皆伏无鸣吠”。狮子不怒自威的神态,跃然纸上。

唐朝建立后,狮子的权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夸大。唐太宗对狮子的使用进行了限制,他下令四川进贡的蜀锦必须绣上狮子图案,禁止平民仿造。《唐会要》、《宋会要》、《明会典》等规定,石狮只能摆放在皇陵神道和四门,普通官僚陵墓不得使用。

明初,官府规定民居装饰不得用狮子图案。清朝建立后,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王公和一品官员府第的门狮头上可设13个螺髻。日本学者岩本公夫曾对北京地区6191对动物形状的门墩进行调查,发现狮形门墩只有37对,大多集中在皇族和官府门口。

除了陵墓和建筑外,历代对狮纹服饰进行了更严格的要求。武则天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监门卫等饰以对狮子。”宋朝的朝服中“第六等、三梁冠,佩狮子锦绶。”明洪武年间,文武官员的朝服绣有飞禽走兽,其中二品以上武官绣狮子。清初的二品武官,朝服同样绣着狮子。正因狮子的特殊地位,民间视其为权力的象征,无形中深化了人们对狮子的仰慕之情。

瑞兽代表

其实,狮子还是人们眼中的瑞兽。东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原,狮子形象得到新的发展。《大智度论》称:“佛为人中狮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将佛祖比作狮子,可见狮子的重要性。北魏尊崇佛教,《洛阳伽蓝记》记述每年洛阳浴佛节前夕,长秋寺抬佛流行,“辟邪狮子,导引于前”。佛经中总结了狮子王有律己、持重、友爱等11种品格。狮子的品性和佛教的神性相得益彰,超凡脱俗。

唐宋时期,面目狰狞、性情狰狞的异域狮经过世俗化加工,成了威而不怒、温文尔雅的中国狮。在唐朝,民间借助“舞狮”来祈福攘灾,有人故意将花草做成狮子状,《云仙杂记》有载:“僧普寂大好菖蒲,房中以菖蒲种成鸾凤、狮子、仙人之状。”而宋狮融入狗的元素,用铃铛、红缨的配饰,逐步定型为民间理想中的“瑞兽”。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皇帝为五台山殊像寺文殊菩萨坐骑像(狮子像)题写了“瑞相天然”的匾额。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狮子足以跻身瑞兽行列。颇接地气的狮子,受到民间的欢迎,为狮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不竭动力。

上图_文殊菩萨的狮子坐像

文化标志

狮子的本土化改造,提升了自身的生命力。据《宋书》所载,刘宋时期,宗悫“闻狮子威服百兽”,以狮兵克制林邑象兵,从此以后,每逢军队凯旋或重大喜庆,舞狮成为必不可少的民俗。北魏崇尚佛教,《洛阳伽蓝记》有载每年浴佛节前夕,长秋寺抬佛流行,“辟邪狮子,导引于前”。

进入唐朝,狮子成了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家阎立本绘有《职贡狮子图》,画中有“大狮二,小狮数枚。虎首而熊身,色黄而褐,神彩灿然,与世所画狮子不同。”初唐文学家虞世南的《狮子赋》有云:狮子“践籍则林木摧残,哮呼则江河振荡。”乾陵前有一对蹲狮,高达3米,气势雄伟,神态肃穆。舞狮传入日本,风靡一时,《信西古乐图》真实还原了唐朝舞狮的盛况。

淮扬名菜“红烧狮子头”,用肥瘦适中的猪肉剁成肉糜,配以荸荠,香菇等材料,做成拳头大小的肉丸,先炸后煮即成。这首菜不但味美多汁,而且状若“雄狮之头”,故名“狮子头”,体现了人们趋吉蹭福的心态。

“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内峰石林立,形似狮子,故此得名。“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绘有《狮子林图》,古朴传神,别开生面。清朝戏曲作家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说:“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据此狮子的造型有了标准程式。随着崇狮民俗的遍地开花,表明民间对狮文化的认可和肯定。

西方的狮文化栩栩如生,徒具狮子的外形,中国的狮文化不只有公狮、母狮、幼狮等家族化特征,折射出“家文化”的特点,并且狮子不贪多、不虐杀,在民间赢得了远胜于虎豹的好感。来自异域的狮子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成功落户中原,实现低开高开的跨越。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专栏|“卢沟桥的狮子”为何数不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9
西亚三展齐聚故宫午门:跨越千山万水,唯求共同繁荣
将行 2024-02-08
这堂传统乐器公开课为何受欢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11-29
历史|古代的早餐,其中一样已有四千年历史,且在现今依然受欢迎
历史学堂君 2023-11-19
艺术|敲响断档近五十年的神胆 震醒记忆里的京味民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3
专栏|北京民间舞狮往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4
历史|真真假假 虚虚实实 《长安三万里》这波上大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8
元宵节 | 闹元宵,这10大习俗一定要知道!
南师国学堂 2023-02-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