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我土了,村子潮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7 11:50

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身着板正的夹克衫,皮肤黝黑,笑容透着憨厚的汉子,一年前,是位留着长发的清华大学艺术教师。

作为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南山村第一书记,孟超一看就是“村里人”。他所在的南山村位于京津交界处,倚靠盘山,风光秀丽,但却面临着北方一些传统农村的发展困境。

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南山村第一书记孟超谈南山村变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近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到南山村。14.6平方公里的南山村里,有735户村民,在村人平均年龄约68岁。“户籍人口2300多人,但实际上长期在村居住的人口只有1/3。”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组织部长贾静宇说,大部分人外出务工,造成村里的闲置宅基地和荒山荒地特别多。

一些传统产业难以让村民增收致富。有一个极端的案例,镇里入户调研时发现,一位老太太种了200棵核桃树,收成只有2000元左右。

“树老了,产量低,今年核桃收购价只有七八毛一斤,再说,老人上山摘核桃也不安全。”贾静宇深深感到,老百姓单靠种植,远远解决不了收入问题,所以才造成年轻人外流,导致空心化。农村的产业没有人来做,收入就更低,形成恶性循环。

“乡村要改变!”在振兴乡村的解法中,南山村选择了艺术气息最浓的一条路。

北京市平谷区主动联系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希望就南山村的发展共同合作。平谷区位于北京一小时交通圈,以农业见长,去年10月,入选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而南山村也正在建设全国首个“平急两用”乡村社区。

“搞活动可能是一时的热闹,只有人真正扎根在这个地方,扶持乡村的工作才做得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说。

孟超主动请缨。他的博士论文方向是“大地艺术与乡村振兴”,博后期间研究文化产业的赋能。他想走到田间地头,通过实践印证理论。

像剃须明志般,孟超剪去了长发,决心要在南山村干出一番事业,“希望我土了,村子变潮了。”

83岁的南山村村民段云珍会在家门口摆上自己摘的蔬菜瓜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初到南山村,孟超就发现村子与众不同之处,“感觉时间慢下来了”。孟超说,南山村内没有大马路穿过,一进来就有种静谧安逸的世外桃源之感,适合打造成以艺术文化特色为主的休憩度假式乡村。

在孟超看来,北京的乡村文旅起步很早,但有别于二三十年前,去烤个红鳟鱼、贴个饼子,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旅游的业态也需要更新。对年轻人而言,他们不再仅满足于吃一顿特色餐饮,他们要有住宿,有Wifi,有干净整洁的厕所,有便利的设施和好的体验。

曾有游客来到南山村后问,为什么没有跑步的地方?跑道的需求启发了孟超:“乡村的美好的生活不见得是比城市要落后的,乡村可以发展出城市里没有的业态来。要把艺术元素融入到城乡建设中去,把更好的艺术成果服务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乡村需要美,但乡村之美和城市美术馆画廊里的美是不同的。今年7月,南山村邀请京津冀8所艺术院校,300多名师生,在村子里进行2-3个月的驻村创作实践,学生和村民同吃、同住、同交流,实际了解村民需求。

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城市设计学院的大三学生孙嘉田展示南山村绘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城市设计学院的大三学生孙嘉田用精微素描和绘本等形式记录下南山村的生活风貌和田野风趣,这些作品未来将展示在乡村民宿等公共环境中。

平谷大桃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山好物”主理人戴上到南山村采风,向村民了解桃子的历史。桃子在他的眼中,不只是实体的农产品,而是可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文化产品。他创作各类桃子周边以及文创视觉形象的插画,打造出南山好物IP。

“十一太火了,民宿想订也订不上,我这也算是错峰出游了。”这两天,工程设计师刘伟和朋友错峰来到南山村,他喜欢这里清幽的环境,下了小雨仿佛仙气缭绕,在山林里走一走特别滋润。刘伟说,“有些村子同质化比较严重,这里的文化特质特别吸引人,还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艺术作品,我们还想多住几天。”

工程设计师刘伟在南山村民宿院内休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更多南山村的老百姓参与到民宿的运营和建设过程。83岁的段云珍总会在家门口摆上自己摘的蔬菜瓜果,院子有七八只小猫四处玩耍。去年,她家老院翻新改成民宿,排水系统等设施也统一更换。一谈到现代舒适的新家,段云珍就赞不绝口。

段云珍的新家既保留了旧砖和旧门框,增加了各种现代设施,卫生间也搬进了室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你看,村里没有线杆林立,飞线凌乱的情况。”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中,贾静宇带记者走上山坡,俯瞰南山村的景色。他介绍,南山村做了强弱电入地升级。去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地上线杆抗压能力较弱,受灾区水电路损毁严重。因此,南山村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希望打造各项基础设施整合性投入建设的示范,避免重复性投资。

俯瞰南山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在贾静宇看来,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是乡村筋骨的再搭建,各式业态是对乡村整体风貌的塑形,艺术文化则为乡村凝心铸魂。

“农村不只有农业,未来的农村也不只有农民生活。”秉持这一理念,在最新的规划中,南山村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良性机制,推动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三类人群融合就业居住,全面改变农村发展传统模式。

孟超说,艺术引流后,要切切实实落到产业上,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如何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青春故事?北京市青联组织召开新闻出版与新媒体工作者座谈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8
首都乡村展现振兴新气象
农民日报 2024-10-31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以首都优势焕发强劲动能
光明日报 2024-10-28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修补”超大社区治理之困,居民想搬离的社区如今获点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9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小街” 宽窄变迁之间是宜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7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金角银边”描画首都大花园 北京高质量发展绽放“花意”
中国青年报 2024-10-15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平谷区增至11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5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平谷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将超过10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