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揭示视频平台压缩画质、导致视频清晰度下降的问题,知名博主@影视飓风的一期视频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网友对当下视频画质下降问题的讨论。
“我看的视频怎么悄悄变‘糊’了?”“现在的1080P视频为什么还不如国外视频平台的720P清晰”,类似问题引发众多网友质疑。
那么,现在的视频画质是否真的被降低了?如果降低了,为何会产生这种情况?视频平台仅仅是为了减少成本吗?
为什么视频画质会下降?
根据影视飓风的阐述,视频平台为了降低流量费用支出,通过降低视频码率,改变编码格式等方式,压缩上传的视频画质。
甚至一些视频网站还会根据视频观看次数来进行动态调节,在视频观看人数少时则会给到较高码率,一旦视频上了热门观看人数增加,就会降低码率调整格式来节省流量开支。
为了尽可能不影响清晰度降低带来的观感下降,视频网站还会主动提升视频的锐化,从而让创作者的视频内容出现偏差,甚至影响了创作者内容表达。
要了解视频清晰度,首先要理解它由哪些因素决定。
分秒帧创始人兼CEO程刚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到,一个视频主要由分辨率(如常见的720P/1080P/4K等)、码流、码率、帧率等指标组成,这些指标可以以数值高低编码组合形成不同属性的视频。如果要降低视频的画质,其实是通过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来降低这些指标的数值。
据程刚介绍,目前行业内比较常用的视频编码方式,是H.264和H.265以及苹果iOS系统编码系统,因兼容的设备终端范围更为广泛,效果更稳定,目前最常见的还是H.264。
平台对视频画质“动手脚”了吗?
回到本次话题讨论的核心,视频平台是否降低了视频的画质?
针对这个问题,截至发稿,腾讯视频、B站并未回应《科创板日报》。爱奇艺客服对此回应表示,因问题比较专业所以暂时无法答复,会安排专员核实后给到准确答复。
程刚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更高的画质意味着更高的成本,视频平台的视频质量调整策略一般是基于用户体验、创作者体验、成本控制的平衡。平台需要确保上传内容为原画质,同时还要保证所有用户都能流畅播放视频,但考虑到不同用户终端设备、网络环境的多样性,平台因而会通过技术手段,在不同网络环境下自动调整视频各项参数,以优化用户体验。
最常用的策略是,给非付费会员提供低码率、低分辨率和低码率的视频内容,付费会员则是反之。
对于视频网站根据视频观看次数来动态调节格式这种 “换源” 做法的质疑。程刚称,现在已经有了最新的编码技术,可实现降码率降成本但对清晰度没有明显影响。各视频平台完全有能力用这样的新技术来解决问题。
另外对于部分消费者反映的,即便是在视频平台充值会员之后的视频,同样有被降低画质的嫌疑,程刚称,国内的惯例,一般用分辨率来展示和描述视频的播放质量,比如“优爱腾”承诺给付费会员的权益,一般用“臻享4K、超清4K”这样的模糊表达。
“但影响视频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分辨率、码流码率、帧率等等,而国家并没有对视频质量的标准做出严格规范,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法律法规的标准。平台因此就有了巨大的操作空间,虽然显示给用户的分辨率是4K、1080P,但码率却可以压得很低。”程刚说。
成本高与盈利难的困境
当然,这次话题讨论的背后,更核心的是折射了当下国内视频平台成本高盈利难的困境。
宽带成本是这次事件的核心成本之一。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人,网民使用率98.3%,用户增长和流量规模提升的同时,因带宽使用量与用户观看时长、并发访问量等因素密切相关,这都需要视频平台向运营商支付更多的带宽费用。
从公开可查的数据来看,带宽费用一直是各个视频网站重头成本支出。
2020年全年爱奇艺在带宽费用上的支出为24亿元,服务器和带宽成本自2021年起下降,但占比仍近10%。B站2018到2022年期间带宽和服务器成本分别是6.2亿、9.2亿、11.4亿、15.7亿、17.5亿,大约也是10%的占比。
一名头部视频平台从业人员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随着5G在全国的推广,运营商也需要采购昂贵的设备,导致运营商不得不对企业流量进行涨价,从而提高了视频网站整体的带宽运营成本。平台很难在技术、成本和用户体验上画出完美的三角,只能追求性价比最高的解法,降本增效是大势所趋。
在程刚看来,视频平台的成本和用户体验如果要形成良性的关系,最理想的状态是平台的盈利业绩,能够保证在基础设施建设做持续投入。
但当下的现实是,国内目前绝大部分视频平台,才刚刚迈过扭亏为盈的门槛甚至是还陷在亏损的泥淖当中。
从公开的财报数据来看,2023年,爱奇艺在连续亏损十余年后首次真正实现盈利,快手也是在这一年刚刚实现扭亏为盈。这都限制了视频平台在成本上做更多投入。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