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随笔|张思国: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作家联盟 2024-10-06 09:00

口张思国

我是喝京杭大运河的水长大的,大运河文化深深融入了我的血脉。虽然我从参军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但让我魂牵梦萦的大运河,一直流淌在我心里。近日,我怀着无比渴盼和崇敬的心情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追寻儿时心灵的向往、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感悟大运河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精神特质。

我的故乡在鲁西南大平原上,属于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父老乡亲一直很讲究传统文化和礼仪。我在京杭大运河西岸的一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出生长大,大运河的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我从小就跟着大人从大运河里学抽水浇地、到大运河里游泳和摸鱼捉虾,在大运河的滋养下自在快乐地成长。我从记事起就听老人讲述大运河的故事,开始知道它是1300多年前隋朝的一个皇帝开通的,从北京至遥远的南方杭州,全长近1800公里,用来运送漕粮和货物,极大地促进了运河两岸经济的繁荣,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兴起,到明清时期达到极盛。当然我也常听与大运河有关的隋炀帝三下扬州、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民间传说故事等,从而开阔了思维和视野,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治水用水的智慧。小时候,我认为大运河1800公里长是一个天大的数字,心里就向往着有朝一日能通过大运河认识外面精彩的世界。上中学以后,我才知道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和工程量最大的古代运河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与万里长城一道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瑰宝中的双子星座,长城是脊梁,大运河是血脉,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从而令我对大运河更是充满了向往和敬仰。

9月21日,扬州阴天且凉爽。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开发东路三湾湿地公园风景区西北侧,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地方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我远远望去,该馆呈巨型船只造型,同时融入风帆元素,就像运河边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船;进入馆前广场,红底白字的“扬州”竖字和灰黑色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横字十分醒目。馆区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五部分组成。展馆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总体定位,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2个基本陈列馆,以及《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湿地寻趣》等9个专题展览馆,通过馆藏的自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成为全面展现中国大运河文化不可多得的一道视觉盛宴。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无不被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所折服、中华民族的团结进取精神所敬仰、大运河体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自豪。

《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展览分为“运河沧桑、王朝基业”“天工慧光、中华勋业”“融通九州、社稷鸿业”“泽被天下、万民生业”“通古达今、千秋伟业”五个部分,以紧握历史脉络的叙事方式,通过文物、辅助展品、图表、照片、场景、模型以及沉浸式体验空间等多种手段进行展示,全景式呈现中国大运河之美,全方位解读中国大运河的丰富文化内涵,全面展示中国大运河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特别是其中最巨型的文物是从河南开封附近截取搬运而来的大运河河道,长25.7米,高8米,让参观者能清晰地看到唐、宋、元、明、清历代时期大运河河道变化的情况。这时,我才知道京杭大运河只不过是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中国大运河始凿于春秋,初通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元代裁弯取直,南北直航;明清维系国脉,臻于极盛。它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全长3200余公里;历经2500余年,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级行政区,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是我国古代沟通东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向西衔接了亚欧丝绸之路,向东延伸了海上贸易通道。《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展览通过“盛世东都、汴水繁华”“财赋京师、富甲齐郡”“漕运枢纽、往来盐商”和“人文江南、鱼米水乡”四个部分,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大运河沿线的城镇景观,反映运河沿线人民的勤劳智慧与美好生活。从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古代水道交通是人们最主要的运输方式,然而我国的主要河流绝大多数是东西走向,这种自然水系严重制约着各地交通往来,大运河的开通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所以说,中国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连通了我国历代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对国家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沿岸人民因之生息、交流、融合。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专题展厅,展览的画卷总长135米、高3米,分为“中国古代伟大创举”和“新时代辉煌篇章”两部分,从时间、空间、人文、自然等多个维度,将诗、书、画、印和谐交融,以浪漫的笔意诉说千年汩汩流淌的大运河故事,勾勒出大运河长达2500多年的开凿与发展历史,立体式呈现出大运河沿线的四季自然风物与繁华景象。《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专题展厅,展览以运河为纽带,以包括6条世界遗产运河在内的15条代表性运河,从世界遗产、水利智慧和城市风情三个方面,探索世界运河的渊源,诠释运河城市特色,阐述了世界运河的遗产价值。《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厅分为三个区,在“乐韵流淌”区,我看到运河两岸的传统音乐、曲艺、戏剧在舞台上轮番亮相,以及乐器、戏服、皮影的制作技艺;在“形色天成”区,我看到传统年画的印制、核舟的雕刻、苏绣的针法,传承人现场展示传统美术、技艺;在“民俗万象”区,我沉浸式体验领略运河两岸独具特色的节庆民俗,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寻觅季节的味道,观摩传统的祝寿礼,听听运河沿岸的方言……大运河文化是一首凝固的诗,是一曲古老的民谣,留存着故里乡关的记忆,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情思,寄托着代代相承的美好。

悠悠大运河,流淌数千年,承载着中华民族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凝聚着世代相承的民族智慧,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中国大运河”在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次参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兴修水利、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勤劳、勇敢和卓越的智慧,令我们华夏子孙感到无尚的骄傲和自豪。

中国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守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张思国,男,山东梁山人,有多篇作品被《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前线》《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绝对文学》等军地媒体刊用。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让大运河“美起来”“活起来”
光明日报 2024-09-30
聆听诗词体味雅韵 2024年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扬州站活动收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6
共商运河遗产保护利用 2024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7
《启航!大运河》24日开播 跟随单霁翔揭开大运河千年宝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4
视窗|扬州:大运河的古韵今风
新华社 2024-04-28
《中国大运河生活图鉴》发布 北京六个网红打卡点入选“博物运河榜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5
视窗 | 江苏扬州:京杭大运河运输忙
新华社 2023-01-04
聚焦 | 江苏扬州:京杭大运河冬季运输忙
新华社 2022-12-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