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大学生期待怎样的社团生活
中国青年报 2024-09-30 13:36

“大学社团可能是最后一个可以实现我对戏剧热爱的地方,毕业后大概很难有体验的机会了。”今年3月,南开大学的康曦月作为翔宇剧社成员,参与重排了经典剧目《赵氏孤儿》,展演结束后,她收到一份来自观众的剧评,“作者用长文表达了对剧目的理解与困惑,那一刻我明白了高校戏剧社团存在的意义,尽管我们的剧目呈现并非十全十美,但我们共同探讨、互相理解,诠释着彼此对戏剧的热爱”。

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大一新生郭昊楠,怀揣着对篮球的热情,刚入学就迫不及待地加入了篮球社,“高中时我就常常与朋友们打篮球,但没有正式参加过训练和比赛,步入大学后通过新生群得知篮球社信息,立马就和社团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还为面试做了不少练习”。

当下,高校学生社团种类多样,通常分为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等,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的有效问卷4230份。调查显示,73.9%的受访者目前在学校里参与了不少于3个学生社团。

社团种类繁多 选社团看兴趣也重体验

来自陕西理工大学的高健栩,一直积极活跃在人居环境科研学社和国旗护卫队两个社团中,“学校每年招新的‘百团大战’都格外盛大,当时就被操场上‘国护队’身着礼服的表演‘圈粉’了,回到教室又在学兄学姐的宣讲中被科研社牢牢抓住眼球,这两个社团完全满足了我在大学生活里‘搞科研’‘走方阵’的幻想”。高健栩表示,自己在科研学社中找到了学术创新的空间,在国旗护卫队则体验到了团队协作和纪律的严谨。

李孟熹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在“百团大战”的宣讲中第一次接触到三农学社,“当时听完师哥师姐们的宣讲,发现这是一个公益志愿类的社团,我对志愿活动、乡村支教也蛮感兴趣,就抱着好奇与尝试的心态加入了”。李孟熹在三农学社特色的老牌公益活动——河北泊头分队的小白杨暑期支教中,与当地的小朋友们一起开展了为期20天的兴趣课、主题课、串联阅读等体验式活动。“结营那天,两个在课堂上特别调皮的小男孩泪眼汪汪地看着我,那一瞬间我的眼眶也湿润了。有的人会质疑短期支教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没有意义,在我看来,只要孩子们能多了解一点点东西,留下一点点印象,创造一点点回忆,对我们来说就足够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受访者所在学生社团的类别,35.0%选择文化体育类,23.7%选择志愿公益类,17.4%选择学术科技类,16.3%选择思想政治类,12.8%选择创新创业类,7.3%选择自律互动类。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文化体育类社团最受欢迎,其往往以轻松、有趣的氛围吸引大学生加入。大连外国语大学的王雨桐作为手工艺社社长,在“百团大战”中联合成员们一起制订“招新计划”,让社团脱颖而出,“我们会提前策划手工类型,关注当下手工流行趋势,往年是‘扭扭棒’‘戳戳乐’,今年我们做了一个漆扇的现场展示,吸引了不少新生和家长的关注,不仅展示了手工艺的魅力,还为社团招新带来更多机会”。

大学生在选择社团时,往往考虑多种因素。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受访者在选择社团时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50.2%受访者关注社团活动内容和频率;46.8%受访者考虑社团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度;40.5%受访者会关注社团招新氛围。

社团生活助力大学生多维度自我提升

郭昊楠作为篮球社的新成员,在社团日常训练和即将到来的比赛中,找到了自己成长的方向。“每天到球场后,学姐会带我们热身,再练习投篮、运球等基本功。不久就是学校三人篮球联赛,希望我和团队能一起取得好名次,也为自己积累比赛经验。”

与郭昊楠不同,高健栩的社团生活离不开学术与科研。作为人居环境科研学社的负责人,高健栩不仅要组织、参与科研项目,还要协助学院筹备学术讲座和科研竞赛,“虽然有时很疲惫,但特别有成就感。而且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里,感觉自身的抗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除了参加科研学社的活动外,每天晚上,高健栩都要雷打不动地参加“国护队”训练,“一开始我连800米都跑不下来,后来每晚跑3公里就是‘家常便饭’。每年校运会都是‘国护队’开场,有时还会在校内或附近中小学执行升旗任务”。现在,对高健栩而言,“国护队”的训练已不再是负担,反而成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帮助她养成了锻炼的习惯。

康曦月一边在翔宇剧社追逐着自己的“戏剧梦”,一边处理社团管理工作,多重身份的转换也使她的心态发生了转变,“我感觉自己不只有理想主义了。创作需要天马行空,但是作为一个社团负责人,活动怎么落地、怎么把控方向、怎么安排分工,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传媒大学的金丹宁是Bstars散打社成员,回忆起自己参加首都高等学校武术比赛时,护齿外掉、嘴唇裂肿的画面仍历历在目。“当时散打社的参赛同学一起去体校集训了一个月,大家睁眼就是热身跑步、动作对打,晚上闭眼还是白天的训练内容。但散打让我感觉有能力去保护自己,有能力去对抗恐惧,我喜欢这种被认为强大的标签和人设。”

“集体演出的时候,一群人一起表演,每个人动作做得多好、多美或者多到位,其实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在跳这个动作,大家一起在努力完成这个活动。”金丹宁还加入了DE舞社,在她看来,“每次演出不只是表演节目,更多的是集体的精气神在凝聚和燃烧”。

在学生社团里,大学生可以提升哪些能力?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结果显示,72.7%受访者认为在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方面有所提升,64.8%受访者认为活动策划与执行能力得到提升,52.2%受访者认为时间管理与自律能力有所提升,50.3%受访者认为公众演讲与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受访者期待社团能够拓展校外合作

“一直以来,手工社都是一个‘为爱发电’的组织,希望未来手工社能够和其他社团或社会组织合作,在校园内外举办义卖活动,这样不仅能为社团筹集少部分活动资金,也能用于公益捐赠。”对王雨桐而言,手工社不仅是一个让大家放松心情、表达创意的社团,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小家,“手工社的氛围很和谐,虽然大家平时不会在线上聊得热火朝天,但只要有活动或需要帮忙的地方,大家都会积极参加”。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受访者期待未来社团能够拓展校外合作,与其他高校或组织联办活动,59.6%受访者希望社团增强活动的互动性;43.8%受访者期待社团增加活动频率。

在金丹宁看来,“一个好的社团应当面向全校所有同学,具有包容性,不能只是自娱自乐,要多吸收新鲜血液,这样社团才能长久延续”。

步入大四的高健栩,即将面临社团换届,“希望之后的负责人能够做好不同校区社团成员沟通工作,也希望科研学社的兴趣小组能够继续带领、指导学弟学妹们参加更多竞赛和活动,给他们的未来‘铺路’,也希望大家有机会多去设计院参观学习。”

李孟熹提到,作为公益志愿类的社团,三农学社所有资金基本来源于学校的专项基金支持。“学校对于我们社团真的是鼎力相助,尽可能提供专项激励、场地、设备等支持。在提申请、走审批的过程中,整个流程都比较严谨清晰,遇到问题非常积极地解决,希望未来能一如既往。”

“不管是我们这种志愿公益类社团,还是其他类别的社团,最重要的是需要所有成员共同秉持一种理念并为之奋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李孟熹说。

文/孔文轩 喻露加 范雪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近九成受访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分享多元生活
中国青年报 2024-11-04
第十三届首都大学生创意集市在北服开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1
生活常识也应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30
受访大学生青睐“几分糖”的社交方式
中国青年报 2024-09-02
小小社团,让大学生活精彩纷呈
光明日报 2024-08-13
学生社团再上新 府学胡同小学学生摄影社团开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2
B站《爱唱歌的大学生》女生季明日收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1
36个社团获评首都高校“学生最喜爱的社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0
最新评论